中國建筑學家羅哲文曾說,沒有中國古建筑,就沒有以明清紅木為代表的家具。中國古典家具在框架結構、榫卯工藝、造型和裝飾手法上,都脫胎于中國古代建筑,反過來又影響到古建筑。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紅木家具與中國古建筑之間的淵源。
紅木在古木建筑中構建的絢麗詩篇
古木建筑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建筑的代名詞,與紅木家具同樣有著“戀木”情結。與石頭相比,木材更柔美、更溫暖、更有人情味、更符合中國人追求質樸自然的審美傾向。
歐陽修《最高樓》中寫到“雪香濃透紫檀槽,胡語急隨紅玉腕”,可見古人對紅木,特別是紫檀的喜愛。紫檀經過精雕細琢,百寶鑲嵌,描金裝飾之后,恰好符合清朝皇室權貴和富豪們追求的奢華之風,因此皇家建筑中的隔扇門、回紋方窗等多選用上等紫檀,雕飾彰顯皇權出神圣。
陳家祠內部有大量木質建筑結構
而海南地區曾發現多處用黃花梨做房梁的老宅。黃花梨木性穩定,質重油多,不裂不翹,自然包漿,顏色越來越好看,不長蟲,不糜爛,經久耐用。但因其名貴,用它做房子梁柱檐等的做法沒有沿用至今。
除此之外,匾額可謂中國古建筑的獨特符號,建筑一旦離開了匾,就像缺少靈魂一樣死氣沉沉。宮廷州府官吏之匾,善用上等木材,云貴川西南地區達官顯貴整木料做匾,而江浙沿海地區善用沙樹相并,紅木等成為常用選材。
斗拱被尊為“中國木建筑的標志”,以榫卯相連,層層疊加,越抱越緊,有著難以估量的承載力,很多以紅木為材的寺廟、古建筑中的斗拱都令人嘆為觀止。
紅木家具與傳統木建筑的淵源
家具的制造往往借鑒同時期流行的建筑設計手法和制作技術,從而在基本結構原則、接合方式、細部構件形式等許多方面與建筑一脈相承。
在結構形式上,中國傳統建筑和紅木家具密不可分。“梁”和“柱”是中國古建筑結構的基本元素,柱上架梁就是結構的基本單元,在此基礎上進行排列、組合、疊加,便形成了房屋的主體結構。
陳家祠內部房梁結構
中國古代家具沿襲了建筑的這種結構體系,如大木梁架結構對家具結構的影響十分顯著,“柱”和“梁”反映到家具上正是傳統家具的主要構成元素:立腳和橫撐。其做法和式樣完全是仿效建筑的梁柱,如中國木建筑的柱多為圓形,則家具不論桌椅其腿足也常為圓形,即便為了足間橫撐的連接,也只是在內部做成方形,而外部輪廓仍給人以圓形的視覺感受,正是所謂的“外圓內方”,可見家具是對建筑最直白忠實的模仿。
中國古代家具沿襲了建筑的結構體系
此外,中國古建筑圓柱還有側腳收分的特點,所謂“側腳”即為加強建筑的整體穩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柱子的下腳通常要向外側偏移一定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內傾斜。“收分”是指圓柱的上下兩面直徑不相等,而是由底部向上逐漸收細,這樣使木柱既穩定又輕巧,給人以舒適的感覺。
而家具的腿足也完全效仿了這樣的做法,下舒上斂且向內傾斜,給人一種穩定舒展的美感。家具工匠在運用“側腳”時還把其斜度和家具的式樣、體態綜合起來進行設計,從細微之處表現出家具造型的不同氣質和神韻。
中國傳統建筑講究平衡對稱,講求氣勢
再則,在連接形式上,榫卯的接合是中國傳統家具的一大特色。尤其在明式的家具中,榫卯結構的運用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而榫卯結構的發展淵源已久,同樣也是首先出現在建筑中,而后又運用于家具結構的。中國古代家具就是吸取了建筑榫卯技術之精華,又結合自身特點,發展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不同的部位運用不同形式的榫卯,既符合功能要求,又牢固可靠,形成了中國傳統建筑與家具源遠流長的時空軸線。?
古木建筑與明清紅木家具形神相通,追求神韻,講求氣勢;體現美好意境,對稱均勻,構圖又錯落有致,虛實相間,體現出中國的哲學思想。
現在,紅木珍貴人人皆知,用它做家具不出奇,但用來蓋房子還是難以想象,不過,紅木家具行業內的還是有一些企業專門承接古木建筑工程(多為佛寺、祠堂、園林建筑等),用紅木打造的柱子、欄桿、門窗、斗拱等,莊嚴大氣,一榫一卯都凝結著中國幾千年傳統木文化的精粹,體現出工匠對極致的執著,也讓中國紅木文化、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