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跺,中國古建筑中的臺階,一般用磚或石條砌造,置于臺基與室外地面之間,宋稱“踏道”。它不僅有臺階的功能,而且有助于處理從人工建筑到自然環境之間的過渡。
我們來看看踏跺(臺階)主要有這么幾種:
1、三聯踏跺
這是最高級的踏跺,比如故宮太和殿前的踏跺,由一主兩副三道踏跺組成。中間踏跺帶有雕刻精美的御路。
2、御路踏跺
帶有雕刻精美御路的踏跺。比三聯御路踏跺等級低。
3、普通垂帶踏跺
垂帶踏跺是一種很工整的臺階,兩邊各有一條斜放的條石,叫“垂帶石”。垂帶石之下有一塊堵頭用的一角形石頭,叫“象眼石”。垂帶踏跺之下還鋪有一層石板,叫“土襯石”。垂帶踏跺一般位于屋子正中的階下。但宋代以前,建有兩座垂帶踏跺,東邊的叫東階,供主人行走;西邊的叫西階,供客人行走。
4、如意踏跺
如意踏跺是每層石板的長度和寬度都逐層縮小的臺階,人們可以從不同的方向上下,故名。這種石臺階較為小巧,多用丁園林建筑。
天然如意踏跺用天然形狀的石板材疊成,不規則的臺階并沒有使用上的不方便,卻有山林之趣,故多用于園林建筑的臺基之前。
5、園林踏跺
因借天然石的形狀做的踏跺,多用在園林建筑中。
6、硬碴石
硬碴石一種不砌臺階而用有板或磚頭鋪成的斜面。為了防滑,在斜石面上鑿刻出水平的模紋,猶如搓衣板。
7、龍尾道
龍尾道是一種用于高臺建筑前面的長坡道。唐代大明官的正殿是含元殿,殿前有向南伸出的三條并行階道,用磚石砌成的階梯和斜坡,中間一道寬25.5米,兩側各寬4.5米,稱為“龍尾道”。中間路,是皇帝專用的御路,左、右兩路是臣僚上下殿的通道。龍尾道的特點是把坡道修成一個個平臺與幾步踏跺相結合的形式,每個平臺叫一折,平臺之間用踏跺相連。
8、慢道
慢道是較緩的斜坡道或階級道,常建于山坡上的寺廟或高臺式宮殿的前面,兩側砌有矮墻。
9、丹陛橋
在重要的宮廷高臺式建筑之間修建一條高于地面的旱橋。如天壇回音壁之北,修了一條寬闊的丹陛橋,長達360米,直通皇乾殿和祈年殿,供皇帝祭天時行走。
古人的智慧體現在每一個細節,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地位身份越高的人,走的石臺階越多。古代臺階數量的講究有什么講究呢?
臺階必須是單數,《易經》里,把數字分為陽數陰數,奇數偶數,天數地數,其中一、三、五、七、九這幾個奇數是陽數和天數,而二、四、六、八、十這幾個偶數則是陰數和地數。
古代風水學分陰陽,陽宅就是人住的房子,那么對應的陰宅就是死人住的房子。古代傳統,尊陰陽五行,所以建筑也嚴格遵循這個原理,幾乎所有房子的臺階都是單數,層高也大都是單數,房屋開間為單數,面闊九間,進深五間,象征九五之尊。只有廟宇、墳墓這些陰宅才會采用偶數臺階。
其實這也是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期待和愿景。現如今也就沒那么講究了,建筑工人們會根據樓層實際高度,人們居住的舒適度而定。不過也有人認為,單數級臺階,人們擺腿行走會更自然,所以單數臺階比較人性化。由此可見,這些講究、規矩不僅是一種意愿、期許,更蘊含著古人的哲學思想及科學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