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館長拿著木匠用的工具,身后一百多個工具都是古建筑修復時所需要使用的。在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館,當很多人沉醉于館內古色古香的徽派古建筑中時,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些古建筑是一群工匠,用著古人傳承下來的100多種木匠工具,做到榫卯連接零誤差,用木石泥沙、斧鑿鋸錘完美修復的。
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記者昨日走近徽派古建筑修復師,看看他們如何讓曾經破敗不堪的徽派古建筑修舊如舊,煥發生機。
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記者昨日走近徽派古建筑修復師,看看他們如何讓曾經破敗不堪的徽派古建筑修舊如舊,煥發生機。
掌握一百多種工具榫卯連接零誤差
“大到崇善堂、敦倫堂整座古建筑,小到一個徽州古牌坊,這個博物館里大部分古建筑都是我做的。”最近博物館剛剛從江西搬來一座徽派古建筑,進行異地重建修復,今年63歲的木工李長云站在離地面近10米的古建筑房梁上,一邊測量著古建筑一邊自豪地說道。
在此次古建筑修復中,需要增加護欄、門窗等多個部分,不用一根鋼釘,內部雕梁畫棟,典型徽派風格。李長云告訴記者,古建筑的木門窗是用許多小的榫卯結構連接的,通常一扇長窗、景窗分別有500個、1000個榫卯,先劃好線,然后用刨子、鋸子、斧子、鑿子做。
“現代的工具很難做出古建筑的風韻,所以必須使用原始的木匠工具,但是時間會慢很多。”為了讓制作的木器部件風格和徽派古建筑相似,李長云必須運用最傳統的凹面刨、斷間鋸和麻花鉆等100多種木匠工具,光是刨子就三十多種。
這些傳統工具,如今已經很少有人會用,但是對于從20歲就開始學習木工的李長云來說,并不是難事。“最難的是,精度要高,榫卯連接誤差必須為零。通常做一個榫卯結構刻四五刀,每刀下去分毫不差,這種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練就的。”李長云說,太緊易產生裂縫,太松易散架,結構連接或轉角處,要嚴絲合縫,平平整整地融為一體,這十分考驗功力。
五年修復一座古建筑
在外人看來,古建筑修復,就是鋸鋸木頭和砌水泥墻那么簡單。但是對于古建筑修復師來說,在這里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需要靜得下心來。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館館長宣繁秋告訴記者,一個古建筑修復需要木工、石工、瓦工、泥水工、漆工等多個工種全力配合,慢工出細活。“只會鋸木頭,沒有一定耐心和堅持,是做不了古建筑修復的。”
2003年博物館里的古建筑修復師們把江西婺源一座徽派古建筑“搬運”到博物館,一磚一瓦、一梁一柱,在當地全部拆散后,就地分類編號,共有1900塊木構件、5000塊磚瓦、150件石雕,一點點運到合肥來。梁柱等大件用掛車整整拉了兩個多月。整個策劃、拆遷、搬運、修整、異地重建,六位古建筑修復師花費了五年的時間。
而且修復古建筑過程中,古建筑修復師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房頂結構上,今年57歲的油漆工金章國經常要到房屋頂部去刷漆,換椽子、瓦片,修復受損件,油漆后就開始做彩繪,只要不下大雨每天都要干活。綠色、黃色、紅色,一層椽子三道彩繪,完成一道至少得一天。“有時候困了,稍微一不小心,就會從上面摔下來。”金章國告訴記者。
古建筑修復師大多60后
崇善堂、敦倫堂、且止亭、六壽亭、何向晨官廳、詩園堂書院……這幾年來,對自己在博物館參與過的每一個古建筑修復的工藝細節,今年29歲的張彪都能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在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館古建筑修復師隊伍中,老師傅是修復隊伍的主力軍,很少有50歲以下的,張彪是唯一的例外,是最年輕的修復師,做古建筑修復也有七年的時間。他告訴記者,“跟著老師傅們一起去皖南跑了很多次,看到了許多損壞嚴重的古建筑,如果不修復好它們就太可惜了。”
在跑了七年之后,如今木工、石工、瓦工、泥水工、漆工等多個工種,張彪都能勝任。但是在李長云和金章國等老師傅眼中,現在還有不少古宅面臨著年久失修的問題,不能僅僅只依靠張彪一個年輕人來傳承手藝。“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來接我們的班,將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繼續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古建筑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