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歷史發展表明,一個國家能否吸引優秀人才從事行政管理,直接影響著政權的鞏固、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關系到國家的興衰。正如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所指出的:“得人者興,失人者崩”。我國歷代都非常重視人才選拔,早在公元前5世紀的戰國時代,我國就已開始實行公開招聘、廣開才源等選拔制度,以后又有察舉征辟、九品中正等制度。我國古代留下了毛遂自薦、燕昭王設黃金臺招賢、祁黃羊舉才不避親等一系列歷史佳話。以公開競爭、統一考試、擇優選用為特征的科舉考試制度,就是在漫長歷史進程中產生的一朵奇葩,從它誕生起就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
科舉制度是我國歷史上獨有的具有開創性和平等性的以公開競爭為核心的官吏人才選拔制度。它源于漢朝,創始于隋朝,確立于唐朝,完備于宋朝,興盛于明、清,衰廢于清末。從隋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結束,歷時1300余年。科舉的直接結果是選拔出了700多名狀元,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
科舉制度是一個文官選拔制度,概括地講,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堅持不拘門第、自由報名、標準統一、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選用、張榜公布的原則。為了達到廣招人才的目的,科考向全社會公開,除了少數有虐待父兄、私結團伙、中傷朝廷等劣跡者不能報考外,其余均可參加應試競爭,朝廷按照應試者的成績擇優任用。
二是考試內容統一。科舉考試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學和文學辭章,在形式上表現為策論、詩、賦等考試文體,目的是選拔具有忠、君、孝、親思想和具備相當文化素養的官吏隊伍。
三是考試程序規范。以明、清為例,科舉考試分為四級。一是童試。由州縣長官主考,中試之后稱為“生員”,通稱“秀才”。二是鄉試。是省一級的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由皇帝派專門的主考官負責,中試者稱為“舉人”。三是會試。是國家級的考試,在鄉試后的第2年舉行,由禮部主持,中試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四是殿試。在會試發榜后的次月舉行,名義上是皇帝主持的考試,考策問。會試合格者都可參加,殿試沒有淘汰,只是考出名次,取中后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四是監督有力。用制度限制徇私舞弊,對考官實行回避制度、監考資格認定制度;對有舞弊行為的主考官、同考官處以嚴刑,對已錄取者進行甄別,甚至全場作廢,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科舉考試的公正性。
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解決了政治制度對社會開放的問題,在向社會開放的過程中,滲透著追求公平與平民參政的合理成分,進而促進了合理的社會流動。科舉制度一經確立,就成為歷代士人從政的主要道路。科舉制度的創立和實施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刻而又重大的影響,對維護封建統治起了重要作用,在歷史上也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第一,科舉制度從根本上打破了血緣世襲關系和豪門世族對政治權力的壟斷,使國家機構人員的組成向著盡可能大的社會面開放,給貧寒之士、市井之子提供了參與國家行政管理的機會。兩宋三百余年科考的狀元,多數都是寒門子弟。
第二,科舉制度為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了有利條件。科舉第一次實現了官員選拔的制度化、規范化,實行考試時間定期化,采取分級分類考試,根據需要選拔不同的人才,保證了官僚人才隊伍的補充,也是促成歷代人才濟濟、英杰輩出的原因之一。
第三,科舉制度對維護社會主導的意識形態,對儒家思想的傳播發展起了巨大作用。科舉考試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標志著對官員選拔實際上限制在“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范圍內,體現了對官員職業道德的重視。正因如此,使得學儒、崇儒的人員更多,客觀上促進了儒家思想的發展、傳播和中華民族的融合。
科舉考試開世界各國文官考試之先河。科舉制度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一大貢獻。早在封建時代,許多到過中國的西方人,都為科舉的魅力所折服,給予了很高評價,并迅速傳向世界各國。據統計,在1570年至1870年的三百多年間,僅用英文出版的介紹有關科舉制度的書籍就達70多種。
科舉制度對近代西方各國建立文官考試制度具有重大影響。著有《中國的歷史與現狀》的英國作者極力主張英國仿行中國的考試取士制度,改革傳統的官職恩賜制,英國于1855年對人事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確立了以“公開考試,擇優錄用”為重要原則的文官制度。1866年10月,北京同文館館長麻登即在波士頓作了“中國的競爭考試”的專題報告,在美國反響強烈,1883年,美國通過了《彭德爾頓法》,改革政黨分肥制,確立了競爭擇優原則,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錄用政府文職人員。法國學者呂內蒂埃在其1906年發表的論文中指出,法國政府通過競爭性考試來選拔文職官員的辦法,無疑是來自中國的科舉制。
英美兩國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對西方國家產生很大影響,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西方各國逐步建立了文官制度。孫中山先生曾就科舉制度作過精辟論述:“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還是從中國學過去的。所以,中國的考試制度,就是世界最早最好的制度”。現在,科舉學已成為一門國際性的學問。
當然,科舉制度也存在種種弊端,并隨著封建社會走向衰落而逐步失去了它的進步意義,成為生產力繼續向前發展的桎梏。究其原因,一是考試的內容過于僵化、刻板、陳腐,不適應清末生產力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二是考試的形式,由于清王朝的腐敗和專制,失去了公開平等競爭的基礎。因此,科舉制度的沒落,很大程度上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和經濟沒落的結果。但科舉制度體現的許多有價值的觀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公平競爭、廣泛參與、唯才是舉的思想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