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朱金漆木雕,浙江省寧波市民間傳統美術,中國的傳統工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06年5月20日,寧波朱金漆木雕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1月,寧波朱金漆木雕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朱金漆木雕以樟木、椴木、銀杏等優質木材為原材料,通過浮雕、圓雕、透雕等技法,雕刻成各種人物、動植物等圖案花紋,運用貼金飾彩,結合沙金、碾金、碾銀、瀝粉、描金、開金等工藝手段,撒上云母或蚌殼碎末,再涂上傳統的中國大漆制成,圖案造型古樸,刀法渾厚,金碧映輝。
寧波地區的髹漆工藝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而寧波朱金漆木雕則與漢代雕花髹漆盒金箔貼花藝術同源。至唐代,隨著木結構建筑的發展,出現了彩漆和貼金并用的裝飾性木雕,現存寧波阿育王寺建筑裝飾上的朱金木雕就是此類風格,它與唐乾元二年鑒真和尚及其弟子在日本所建招提寺講經殿和舍利殿上的朱金漆木雕十分相似。
寧波的朱金漆木雕,基本形成于唐宋時期。這里面有三個原因。一是古明州(注:寧波古稱“明州”)氣候溫濕,是漆器和木雕的最早發祥地;第二,唐宋時期明州的經濟繁榮,木構建筑及裝飾物在當時是很流行的;第三,當時中國北方處于戰亂,浙東相對穩定,加上航海業的拓展,朱金木雕的技藝更是得以發展。今天,保存在日本正倉院的唐宋朱金木雕,和明州當時與海外的文化交流密切相關。
明清以來,朱金漆木雕廣泛應用于民間日常生活,日用陳設、佛像雕刻、家具裝飾,特別是婚娶喜事中的“床”和“轎”都用到朱金木雕,既講究又排場,以致有“千工床”、“萬工轎”之說。另外,用以迎神賽會和參與燈會的雕花木船、鼓亭、臺閣等也均以朱金漆木雕制成,皆是絕妙的民間工藝品。
上世紀四十年代,朱金木雕漸趨衰落,民間僅有少數藝人制作。1964年,寧波工藝美術廠開始生產朱金木雕屏風,箱柜、花板出口。1974年寧波朱金木雕屏風《群仙祝壽》大型優秀作品問世,107個神仙羅漢千姿百態、神形兼備,朱金并置,輝煌燦爛,被日本客商重金購置,陳列于日本富士飯店大廳中。1984年以后,寧波工藝美術廠的朱金木雕逐漸停止生產。
一件簡單的朱金漆木雕小器物,卻要經歷十八道工藝流程,大都用手工完成,很多工藝堪稱絕活。單說第一道木材取料,取成片材后,需通風擱疊蔭涼,自然干燥至半年,以保證雕后的花板不變型、不開裂。而后打坯、修光、打磨、配朱、行金底、貼金、上泥銀、上彩等,道道具有很高的技術含量。
構圖特點主要吸取中國民間繪畫和文人山水花鳥的優點,并刻有詩句,題款和印章。造型古典、生動,刀法渾厚,金彩相間、絢爛富麗,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主要技藝是在木雕上貼金漆朱,它以浙江省寧波市為中心,延及慈溪、余姚、奉化、象山、寧海、鎮海、鄞州等地。
木雕和漆工必須通力合作,才能造就朱金漆木雕工藝的完美。朱金漆木雕的特色主要在于漆(即漆料和漆藝)而不在雕,很多時候,寧波的木工同時又是漆匠。在朱金漆木雕工藝中,由于依靠貼金箔和漆朱紅進行裝飾,雕刻并不十分精細,而漆工的修磨、刮填、上彩、貼金、描花卻十分講究。
和外地木雕明顯不同,寧波朱金漆木雕所刻人物并不雕臉部,五官神態等用漆勾勒而成。而正是這種工藝使寧波的朱金漆木雕產生了富麗堂皇、金光燦爛的效果。所以才有“三分雕,七分漆”的稱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