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人,是無數人孩童時的美好回憶,小小的面人背后,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面塑,也稱“面人”“面花”“禮饃”等,是源于山東、山西、北京的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在陜西民間廣為流傳。以面粉為主料,調和成不同的色彩,一塊小小的面團,在工藝者手中卻是藝術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軍
秦唐一號酒店為弘揚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向人們更加直觀、生動的展現千年厚重的秦人文化—面塑,特別聘請王軍老師。小編也有幸見到老師,并在交談中了解了很多面塑故事。
王軍老師從1979年開始和祖父學習面塑,一路走南闖北,認識了很多老師,并不斷創新學習,最后回到西安,將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融入到面塑的制作中,形象逼真。
捏面人的第一步就是要蒸面,古代藝人捏面人主要以面粉為材料,但這種面塑易裂,易干。經過不斷實踐,王軍老師將面粉、糯米粉按比例混合,并加入一些橡皮泥,面團的柔韌性更強,色彩也更鮮艷。
然后將面團蒸好以后放涼,反復揉搓使其顏色均勻,再經過打蠟這一步驟,捏面塑的面團就準備好了。
捏、搓、揉等看似簡單的手法,用小刀靈巧的點、切、刻、劃,在面塑藝人的手里就成了一件件珍品。王軍老師說制作面塑最重要的就是神態,一定要活靈活現,看著有神。
老師面前擺放的都是最近做出來的人物,哆啦A夢、小豬佩奇、孫悟空、豬八戒……不論是當下最流行的動畫人物,還是經典形象,老師都能做的出來,并且十分生動。
王軍老師說簡單的面塑20分鐘就可以完成,復雜的人物甚至要花上一兩天的功夫。憑借著對面塑的熱愛和嫻熟的技藝,2007年王軍榮獲“民間藝術家”的稱號。2012年,他被認定為咸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面塑技藝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