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來了!北方的朋友縮在室內,在暖氣中享受“四季如春”;南方小伙伴空調、電暖氣、電熱毯、暖寶寶甚至發熱鞋墊齊上陣,穿好秋褲、捂緊被子抵抗嚴寒。
那么問題來了,在古代,沒有暖氣、空調、暖寶寶的人們如何跟低溫“對抗”?
古人取暖,也是“內外兼修“,室內和室外各有一套。
室外靠抖腿或喝酒嗎?并不,我們穿得厚!
那會雖然沒有羽絨服,但各種皮草在冬天輪番登場。在《紅樓夢》中,就有斗篷,鶴氅、雪帽、狐皮襖子、羊皮小靴等等。賈寶玉平時有起夜披的貂頰滿襟暖襖,重要場合還有賈母賞賜的雀金裘等。
尋常百姓冬天還是穿棉衣居多。不夠暖沒關系,一件不夠就穿兩件。消費不起棉衣,還有性價比更高的紙衣。
溫度擋不住古人的“腦洞”。在唐宋時期,人們還會用楮皮紙做衣服,稱為“紙裘”。它不但御寒、耐穿,最主要的是價格便宜,適合貧民出門穿。
古代也有便攜的取暖設備,比如手爐。手爐最早出現在哪個年代,歷史上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有說是源自春秋時期的楚國,是楚人應對楚地潮濕的發明;還有說是隋煬帝冬天到江南南巡的產物。
手爐在唐代已非常盛行。它可以捧在手上,也可以揣在袖中,可謂古代的暖手寶。
民間用不起高大上的精美手爐沒關系,還有湯婆子,類似于今天的暖水袋。在宋代,就有許多人用它捂手捂腳。黃庭堅說:“千金買腳婆,夜夜睡天明?!?/span>
室內的取暖設備,真是五花八門,可見古人在取暖這件事上有著源源不斷的創意。
最常見的就是炭盆,但凡冬季,都少不了它。炭盆可置于室內或庭院中,燒炭取暖,故亦稱“炭盆”。在條件簡陋的古代,可以說算是自供暖的鼻祖了。
在電視劇《如懿傳》中,眾嬪妃因為炭牽扯出許多瓜葛,不同位份的嬪妃用炭也分個三六九等,這也許就是古代發放“取暖費”吧。
在秦漢時期,椒房出現了,這個詞總是能在古裝劇里混個臉熟?;蕦m內、大戶人家的取暖開始進入了系統化,椒房可以理解為現在的集中供暖。
椒房還真的與“椒”有關。據《西京雜記》記載,溫室殿墻壁“以椒為泥涂室”做保溫材料,然后墻上掛錦繡壁毯,設火齊屏風,用大雁羽毛做幔帳,地上鋪西域毛毯。
這樣“內外兼修”,以提高室內溫度。后來,未央宮的椒房殿專門由皇后居住,“椒房”幾乎成了皇后的代稱。
除了椒房,高級一點的有地暖,甚至王公貴族有了中央空調房——暖閣。暖閣的形式很多,總的來說就是集中供暖的供暖系統。其中最著名的一種就是將宮殿的墻壁砌成空心的“夾墻”,俗稱“火墻”。
墻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燒上木炭火,熱力就可順著夾墻溫暖到整個大殿。這可以算是古代的“地暖”。
普通人家安不了中央空調,土炕就承擔了主要的御寒功能,赫赫有名的北方土炕其實明清時期就非常流行了?;鹂灰卜Q“暖炕”或“暖床”,清代皇宮中,幾乎所有的寢居之室都有火炕。
所以你看,古人取暖智慧根本不亞于現代人。若能回到古代的冬天,在雪里穿斗篷賞景,在暖閣中煮酒論詩,想必也是一件快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