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9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召開。省內各考古機構推薦了19個考古發掘項目進行現場匯報,接受專家點評,并最終確定10個考古發掘項目為“2019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項目。
杭州地區有3個考古發掘項目入選,它們分別有什么亮點呢?一起來看看~
杭州市臨安區潘山吳越國建筑遺址考古發掘
潘山吳越國建筑遺址位于杭州市臨安區青山湖科技大道北側,八百里家園東側,西距臨安城區約5公里。
為配合該地塊建設,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對其進行了考古發掘。共發現吳越國、宋兩組不同時期的建筑遺跡,遺址整體朝向西南,依山坡建造,南低北高。吳越國時期建筑遺跡,包括主殿基址和四周散水、東側房址、水井及圍墻墻基等。宋代建筑遺跡,主要有散水和天井等。出土有較多吳越國至宋時期蓮花紋瓦當、鴟吻、板瓦和同時期各類瓷器殘片等。
潘山吳越國建筑遺址是近年來在臨安地區發現的又一吳越國時期建筑遺址。反映了吳越國至宋代房屋建筑風格的融合與變化,對建筑考古和吳越國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遺址全景
主殿臺基角柱石
杭州市上城區南宋德壽宮遺址考古發掘
南宋德壽宮始建于紹興三十二年,為宋高宗趙構退位后居所,與南宋皇城遙相呼應,坊間也稱北大內,占地面積近17萬平方米。
此次發掘區域位于德壽宮前苑西北部,局部涉及中軸線位置,發掘面積6800平方米。新發現有大型宮殿基址、磚砌道路、磚砌庭院地面、臺階、假山基礎、排水設施等各類建筑遺跡,出土遺物3000余件。遺址區內南宋早中期遺跡之間多存在疊壓打破情況,按時代早晚排序依次為:秦檜宅邸-德壽宮時期-重華宮時期(慈福宮),其中秦檜時期遺跡揭露較少,多為德壽宮及后期修改建時期遺跡。發掘主要收獲:1.明確慈福宮位于前苑西側。于發掘區域西北部發現明確柱網結構,該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東西向寬約30米,其東側有一南北向回廊,當隸屬于慈福宮建筑群。另于此建筑下方臺基內發現磚砌系統性排水設施。2.發現大龍池之西南隅。于發掘區域西部東北角發現磚石混砌駁岸一處,東西向長近15米,兩側向北轉折并繼續延伸。其內近中部位置,有一條石塊石混砌建筑,可能為榭、舫之一類水上建筑。3.明確中軸線位置,發現南北向大型磚砌道路。
發掘區域東區航拍圖
T1021出土玻璃磚
杭州市錢塘江古海塘遺址考古發掘
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錢江新城古海塘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首次發現柴塘和石塘并行的雙塘結構海塘,首次發現魚鱗石塘疊壓打破條塊石塘現象,首次發現并確認石塘的起點位置。根據相關文獻記載,結合出土遺物和碳十四測年情況,該段海塘中柴塘之后的土塘為明代延續下來的范公塘,柴塘為清康熙年間始筑,條塊石塘為清乾隆49年至51年修筑,魚鱗石塘為清嘉慶年間修筑。此次考古發掘首次發現并確認清乾隆49年至51年所修七堡至翁家埠石塘的起點位置,找到了古海塘研究中的關鍵坐標,意義重大。此次發掘明確了條塊石塘和柴塘的營建工藝,確認了柴塘與土塘的結構關系,雙塘結構的發現明確了文獻中“重障”的具體做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錢塘江古海塘的修筑是古代中國乃至世界的偉大水利工程,是我國古代匠作營造技藝、公共工程建設、行政執行力、社會經濟水平高度發展的綜合體現。錢塘江古海塘作為重要歷史地理坐標對研究杭州古代城市發展史和錢塘江流域歷史地位的發展演變具十分重要的意義,也為錢塘江古海塘遺址保護與利用規劃編制及后續海塘申遺提供客觀準確詳實的資料。
錢江新城大王廟路柴塘迎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