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壽山石雕歷史悠久、技藝精湛、聞名中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雕刻藝人們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勞動,不斷實踐、探索,不僅使福州壽山石雕技藝從單一到多樣化、從簡單到復雜,雕刻藝術也不斷發展、提高,而且成就輝煌,名列中國四大名石之首,成為國家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國石瑰寶”。“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隨著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壽山石雕已成為人們喜愛的文化收藏品。
一、壽山石雕藝術的歷史傳承
據考證早在1500多年前南朝時期,福州先人已能用簡單的斧鑿刀具,在壽山石上雕刻如龍、鳳、雞、羊等動物俑和法器擺件,其雕工粗陋、線條簡略。到了宋朝,先人已從簡單的佛珠制作發展成雕刻姿態嬌美的文、武俑等藝品,技藝較前代亦有所提高。元明時期,文人墨客開始以刀代筆,在印章上講究起書法、章法與刀法來,篆刻藝術得以風行和發展,并最終成為一門中國獨特的藝術。清朝是壽山石雕的昌盛時代,一代宗師楊玉璇精于壽山石人物、動物和獸紐雕刻,能依石取巧,所刻藝品,形神、情趣兼備。而另一位大師周尚均則擅用夸張的手法刻獸鈕,形態與眾不同,其博古紋飾雕刻之精細更是令人嘆服。壽山石雕兩大門派開始形成并發展。西門派以善刻印紐、博古、薄意而名重藝壇,如林謙培、林元珠、潘玉茂、林清卿等為世人留下許多難得的珍品。特別是清朝康熙年間,楊璇和周彬嘗試在圓雕作品中施加陰刻技法或在印章表面加刻浮雕圖案作為裝飾,開創了壽山石薄意雕的先河。后“西門派”大師林清卿又將薄意藝術推上新的高峰,成為一代薄意大師,人稱“西門清”。他吸收中國畫藝術精髓,熔雕、畫于一爐,以刀代筆,“因材施藝,巧掩瑕疵”、“利用石病,反見自然”,開創了獨特的藝術境界。時至今日,他的杰出成就,仍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他的薄意作品清新雋永,氣象萬千,至今仍被中外收藏家視為珍品。
二、壽山石雕藝術的當代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的關心支持給壽山石藝術發展賦予新的生機,壽山石雕創作百花齊放,出現了一批優秀的藝術精品,培養了一批壽山石雕藝術精英如郭功森、周寶庭、林壽煁、馮久和、林享云、林元康、林發述、陳敬祥等精英。壽山石雕創作題材也一改過去文人士大夫的氣息,呈現出勃勃生機,創作出如《長征組雕》《閩西組雕》《稻香千里》《花果寫生》《二十八古獸》《海底世界》等作品。
壽山石雕藝人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并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著名藝人郭功森運用圓雕、透雕、高浮雕、鏈雕等技法創作出《九鯉連環卣》,26個環組成的鏈條環環相扣,堪稱精巧絕倫;馮久和雕刻的《福滿門》,表現一只肥碩的母豬與18只神態各異的小豬,其樂融融,歡聚一堂,反映農家生活的興旺發達;馮久和因材施藝,因色取巧,精心雕刻大型壽山石雕《花果籃》,形象逼真,惟妙惟肖,1997年被國家郵電部選為郵票出版;陳敬祥的《求偶雞》,以農村生活中常見的雞和雞籠為素材,碩大的雞籠頂一只公雞俯視著籠內探出頭翹首呼應的母雞,籠外群雞環繞,樸實的題材,凝練的構思,鏤空雕刻技法的創新獨到,令人精神為之一振;林發述的《三仙醉酒》,把苞雕和佛教人物造型打造的別有匠心,似醉非醉,如詩如畫;林壽煁首創壽山石鑲嵌技法,并首次運用浮雕與透雕相結合手法,創作成功《南昌起義紀念館》;他的另一件作品《稻香千里》,畫面簡潔、俏色分明,稻浪飄香,富有現代生活氣息,尤其稻田的層次與節奏處理得令人拍案叫絕;王則堅的《海的女兒》,全新的藝術視覺給人打開一扇觀察世界的窗口,原來壽山石也可以這樣唯美,這樣的使人心靈的感動;林亨云運用圓雕、透雕、鏤空雕等技法和正刀、立刀、回轉刀等刀具,創作成功《海底世界》,作品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著名藝人周寶庭集東、西兩門藝術流派之長處和各種雕刻技法,創作成功《二十八古獸印鈕》,作品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
改革開放以來,壽山石雕刻技法產生了日新月異的巨大進步,涌現出一大批雕刻新秀,在傳承各種雕刻技藝的同時,運用繪畫和雕塑基本功,又創作出了許多題材新穎,充滿現代氣息的佳作。如陳禮忠,技藝高、創新能力強,擅用大型壽山石創作充滿現實生活題材的作品,如《春聲賦》《荷塘清趣》《志在千里》等佳作,備受稱贊,作品分別入選上海世博會、國家博物館及世界最高藝術殿堂——法國巴黎文化中心展出,影響極大;又如女藝人黃麗娟,常用普通的壽山石,運用造型藝術,創作各種人物作品,形象生動有趣,風格獨特,備受海內外收藏家青睞;再如黃功耕等人,充分利用壽山石天然色澤,采用中國畫散點透視法、高浮雕等技法和現代科技相結合,首次在大型壽山石印章上雕刻景物和革命歷史題材《古田會議會址》,被中央黨史研究室收藏;另如微雕藝術大師許通海,運用高超的微雕技藝,先后創作壽山石微雕《毛澤東選集》1-4卷及香港、澳門基本法條文共100多萬字,分別被毛澤東紀念堂和新代社收藏,為壽山石雕刻藝術錦上添花。
如今,壽山石雕憑借其自身的麗質天成和獨特的雕刻技藝及藝術特征,已經成為國內外鑒賞家、收藏家評賞的中華瑰寶。壽山石雕藝術工作者們在發揚各自壽山石雕藝術風格的同時,繼續大膽探索,進一步推陳出新,把各派的雕刻技法、藝術風格融合在一起,同時將西方造型藝術和設計理念運用到傳統的壽山石雕藝術中,使福州壽山石雕刻藝術煥發出無限生機。
但是,由于近年來壽山石雕刻藝術風靡海內外,壽山石市場價格呈不斷上升趨勢,壽山石熱有增無減。在巨大利益的驅動下,壽山石生產隊伍盲目擴大,許多以出售為目的的人,沒有接受過任何壽山石雕刻技術的培訓,或者只是進行了簡單的學習就開始拿起刻刀。令人痛心疾首的是,這些急功近利的人,只求數量,不重質量。許多珍貴的壽山石資源在他們的粗制濫造下被白白糟蹋,給原本就已經十分緊缺的壽山石原材料造成嚴重的浪費,留下的只是一批批低劣的工藝品,所謂的“地攤貨”。
三、壽山石雕藝術的未來展望
(一)傳統與創新相結合
常言道“藝術貴在創新”。沒有創新的藝術必須走向沒落。郭功森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提出“傳統的壽山石雕與現代美術融合”的思想。壽山石雕藝術的創新,不僅是對傳統經典的繼承,更多的是一種個人才藝展現的行為。
藝術并不是閉門造車,它從一產生發展到至今,始終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壽山石雕藝術自然也不例外,壽山石雕刻藝人必須在保持壽山石文化自身特色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社會,融入整個藝術體系中。藝人們在苦練基本功的同時要加強相互學習相互交流,不僅要師承傳統技藝,還要全面掌握美術知識,吸收各門派技藝精華,加以融會貫通,從而促進壽山石藝術的發展。壽山石雕行業還應當經常舉辦展覽會和各種比賽,為年輕一代提供一個展示自己和交流藝術的廣闊舞臺。
(二)師承與教育相結合
壽山石雕同其他傳統工藝一樣,也面臨著缺乏人才傳承的問題。受傳統“師承傳藝”模式的制約,壽山石雕刻藝術人才培育出現瓶頸,呈現短缺的態勢。壽山石雕刻技能作為壽山石工藝品的附加價值,由于它蘊含很高的技藝,大多是在家庭內部傳承,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其傳承對象和范圍,可能導致人才斷檔,甚至某些絕技失傳。另一方面,壽山石雕刻的手藝需要花費幾年、幾十年的學習,年輕人需要面對長時間枯燥反復的練習,因此,壽山石的傳承面臨著很難吸引年輕人的尷尬局面,極有可能導致技藝和絕技找不到好的傳人。
壽山石雕刻人才的培養不能僅靠簡單的技藝傳授,還必須具有系統性、專業性,這就要求壽山石雕刻工藝在傳統的師承傳藝方式的同時大力提倡推廣學校教育。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先后從美術院校里畢業了一批工藝人才從事壽山石雕刻藝術,成為當代壽山石雕刻的后起之秀,雕刻水平大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趨勢。
經過歷代藝人的不斷探索,積累了豐富的雕刻技法,這些都是年輕藝人的寶貴財富,是需要努力去吸收的藝術精華。而扎實的美學理論基礎、寫生基礎也是藝術深華的前提。在教學傳藝過程中,教師要教導學生既要秉承中國傳統工藝精髓,又要融合現代藝術理念,開拓學生的想象空間。鼓勵推陳出新、構思新穎、風格獨特的壽山石創作,培養年輕一代獨樹一幟、朝氣蓬勃的風格,提倡傳統與現代時尚并重,去追求充滿時代氣息的創新,營造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的藝術氛圍。
(三)藝術與文化相結合
壽山石雕藝術品是天然造化與藝人智慧的結晶,融天然美與藝術美于一爐,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鑒賞價值。不僅是壽山石雕藝術行業,對于任何一個藝術創造工作者來說,文化的基礎和涵養都很重要。一個作品只有被賦予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才是有生命的。因此,在壽山石雕藝術人才的培養中,年輕藝人不僅要學習精湛的壽山石的雕刻藝術,還要學習壽山石的豐富文化底蘊,真正領悟到壽山石文化的深厚蘊藉,提高壽山石雕作品的內涵和藝術鑒賞價值。同時,相關部門還要加大對壽山石資源的保護、宣傳、加大對壽山石雕刻從業人員的教育、技藝培訓、提高工藝質量和人員素質,珍惜石材,對自己的作品負責,對壽山石雕的藝術傳承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