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驛城,位于河北省懷來縣雞鳴驛鄉雞鳴驛村,它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好、規模最大、最富有特色的郵驛古建筑群,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被稱為郵政考古、機要考古的一座“活化石”。
驛站在中國歷史上曾起著重要作用,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的生命線,古代時傳遞消息和發放官文都用快馬,后因馬的體力和奔跑的距離都很有限,要完成數百公里的傳遞不得不中途換馬,所以就在沿途建立許多馬站。
后來這種馬站又演變成接待過往官員、商人的臨時驛站,同時完成傳遞信息和郵件,也起著軍事城堡的功能。可以說驛站在古代起著現代郵局和軍事基地的作用。
雞鳴驛,因背靠雞鳴山而得名。雞鳴山,《水經注》里說,趙襄子殺代王于夏屋而并其土,襄子迎其姊于代。其姊代之夫人,至此曰,代已亡矣,吾將歸乎,遂磨笄于山而自殺。代人憐之,為立祠焉,因名其地為磨笄山,每夜有野雞鳴于祠屋上,故亦謂之雞鳴山。《明·一統志》里則說,唐太宗北伐至山聞雞鳴,因名雞鳴山。
雞鳴驛始建于元代,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入西城的大道上開辟驛路,設置“站赤”,即驛站。到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雞鳴驛擴建為定貨府進京師的第一大站。清康熙年間,設驛臣主管驛站事務。
雞鳴驛在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建土垣,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磚修城池,全城周長2330米,墻高12米,城墻表層是磚砌的,里層是夯土。墻體底寬8-11米,上寬3-5米,高11米,城墻四周均勻分布著4個角臺。
雞鳴驛設東西兩門,建有城樓,城外有煙墩。城門上方筑兩層越樓,此城中部建玉皇閣樓,城四角分筑角樓。東西“馬道”為驛馬進出通道,城南的“南官道”即是當年驛卒傳令干道。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將城墻重新修理,并在城東筑護城壩一道。
驛城占地220000平方米,城內的五條道路縱橫交錯,將城區分成大小不等的十二個區域。城內建筑分布有序,驛署區在城中心,西北區有馬號,東北區為驛倉,城南的傍城有驛道東西向通過。城內還有古代遺留的商店和民居。
郵驛事業的發展,給雞鳴驛的各項建設都帶來了契機,經濟、文化繁榮,商賈云集,廟宇輝煌,公館宏偉。每年農歷四月十三至十九的雞鳴山廟會和臘月十六、二十一、二十六三個集日,更是滿街攤販,大唱廟戲,人聲鼎沸,熱鬧非凡。直至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汰驛站,開辦郵政”,雞鳴驛這座古驛站才完成了它的歷史重任。
雞鳴驛是北京通往張家口的交通要道和軍事要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選世界百個瀕危文化遺址。現今,無論從旅游還是從文物角度上看,雞鳴驛這座保存基本完好的古城仍不失當年風采,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
古老的城墻,任幾百年風雨沖刷,追憶著曾經的繁榮,古老的驛道訴說著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