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其地域建筑有著鮮明的文化屬性,而在基于傳承、發展和超越這一難題的考量下,再當代建筑趨向化、多元化的發展形式下,西安建筑有著既保持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又有著新世紀創新的特色。
1.陜西省圖書館
其位置坐落在省體育場的東南側,西安南郊長安路和南二環路交叉口的西北角上,圖書館建筑的檐口一片片“反宇”形狀,和檐下的深邃陰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傳統建筑文化中“反宇向陽”的這一天人合一思想。圖書館的現代創新主要表現在柱網、層高、荷載的三者統一上,借助于對傳統空間序列的適當應用,使整個圖書館的空間形態很好地展現在人們眼前,使人們看到一座傳統建筑文化和當代建筑創新有效結合的建筑形式。
2.西安鐘樓飯店
建筑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出了我國傳統建筑基座、墻身與屋檐的“三段式”特征。該建筑形象嚴格的做到居中、居正、左右對稱,這也進一步體現出傳統文化中,所賦予建筑的高貴、典雅以及莊重這一形象。而在此基礎上,左右相對稱的塔樓也借助于現代化的材料做出有一定體量、厚重感的屋檐,在對傳統建筑文化沿襲的基礎上,又做出了進一步的創新,與傳統建筑“重檐滴水”這一效果相為呼應。
在我國眾多的城市中,就傳承傳統的建筑文化和濃厚的氛圍來說,西安是最具優勢的,擁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正是如此,也予以了西安當代建筑創作的必要前提。在當代建筑中不難看出,其所體現出的風格、造型等因素都是和歷史文化互為協調的,是在基于對傳統建筑文化承襲的基礎上,進行了對當代建筑創新所得的最終結果。
傳統必然是要發展的,傳統發展到當代,是一個不斷變革、不斷積累、不斷代謝的過程。基于時代的不同,一些傳統已經無法與當代生活相適應,因此,對當代建筑的創新來說,可在借鑒傳統建筑文化優秀的部分下進行,滿足當代建筑設計在繼承了傳統建筑文化的基礎上,實現多樣化、民族化形式,使我國建筑能綻放出屬于中華民族特有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