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陰歷、陽歷、農歷,你能分清嗎?
陽歷
就是“太陽歷”,是依據太陽的變化來修訂的歷法,以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為一年。
陰歷
就是“月亮歷”,是依據月亮的變化來修訂的歷法。月亮每經歷一次從圓到缺的循環,就是一個月。我國古人常把月亮叫做“太陰”,所以也叫“陰歷”。
農歷
很多人認為農歷就是陰歷,其實并非如此。農歷是我國古代人民獨創的一種歷法,兼顧了太陽和月亮的雙重變化,屬于“陰陽合歷”。
二、二十四節氣的來源
二十四節氣源于黃河流域,以這一緯度帶的溫帶季風氣候特征為基礎。是古人根據太陽在地球上照射的變化而總結出的規律,所以是標準的太陽歷,也即是平時說的陽歷。
三、二十四節氣名稱含義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由于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蘇,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傲ⅰ奔撮_始的意思。公歷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八牧ⅰ北硎镜氖翘煳募竟澋拈_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稱“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極致?!爸痢币鉃闃O、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歷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連連冬至雪紛紛
春分、秋分——合稱“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胺帧奔雌椒值囊馑?。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歷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歷每年的2月18日前后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歷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歷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類作物的生長。公歷每年4月20日前后為谷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歷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芒種火燒天。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歷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歷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歷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歷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歷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陽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