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手握刀具,右手拿錘子,認真雕刻。

來自浙江東陽的工人們正在潛心雕刻。

這是雕刻模板。

雕刻好以后,便是等待下一步的打磨了。

一位女工正在仔細打磨。


在明太原縣城的城墻外,鄒富城向我們介紹雕刻所用的木料。

明太原縣城是坐落在晉陽古城遺址上的一座明代早期縣城,傳承了2500多年晉陽古城之文脈。明太原縣城復興工程自2012年6月26日啟動以來,已歷時近五年。目前城墻修繕保護工程已完成,蔚為壯觀,而城內的歷史建筑修繕工程正在有序進行。4月18日,記者來到明太原縣城北城墻外,探訪了古建筑木工雕刻現場。來自“木雕之鄉”浙江東陽的雕刻工匠正在潛心做著手工雕刻。雕刻工具很簡單,一把錘子,還有一盒不同規格的雕刻專用刀具。他們用這些常見的工具就刻出了栩栩如生的木雕作品,圖案包括九龍戲珠、四季花鳥、梅蘭竹菊、文房四寶等。據介紹,雕刻模板分別有龍頭正心拱、花角背等等,還有許多新的圖樣在繪制當中,十分值得期待。
“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承擔了明太原縣城西巷1號、2號、3號院的建設項目修繕工程,這是晉陽古城國家遺址公園建設的一部分。項目位于太原市晉源區明太原縣城內西北隅,總建筑面積7080多平方米,為仿清代風格。”該集團木工負責人鄒富城介紹道,這里的木雕工匠一共有10多名,他們已在積年累月的木構件雕刻工作中,形成一條成熟的生產工藝流程,即下料、繪圖放樣、摳圖、雕刻、打磨,彼此分工合作,效率極高。熟悉這些木雕工程的工匠師傅們都是經過精挑細選出來的,其雕刻技術精湛、經驗豐富,大多是有多年古建筑經驗的建筑人才。
今年46歲的鄒富城是湖北人,已從事古建修復工作27年,之前主要在北京,“這是我第一次到太原參與古建修復,此前曾去山西的喬家大院做過”。他說,因為要盡力展現古建筑的全貌,手工雕刻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環,木雕講求技藝和手感、神韻和風骨,那種“濃淡枯濕潤,血肉筋骨氣”是現代工藝無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