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古代冬至是很大的節日,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中國古代許多朝代在這一天舉行祭天大典。以體現古人敬天尊祖、尊重自然的情懷,表達了為天下蒼生祈求風調雨順的愿望。
古代冬至怎么過?
在3000多年前,周武王伐紂滅商后,打算尋找一塊合適的“寶地”建設都城。后來,據《尚書·洛誥》記載,周公到達洛陽“朝至于洛師”,用“土圭測景”法,即“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和“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的方法,確定洛陽就是“土中”(天下之中心),且“惟洛食”(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于是將洛陽定為周王朝的都城(《逸周書·作雒》)。
當周王朝的宗廟、都城等建筑完成之后,周公便制禮作樂,并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這天作為新年開始的“歲首”,來祭祀慶祝,《周禮春官·神仕》上說:“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古人認為冬至這天十分重要,它是天地陽氣開始增強的時期,是下一年的開始,是個大吉的日子。自周代到秦末漢初,以“冬至”為“歲首”的習俗始終沒有改變,他們在冬至這天一般會舉行祭祖、道賀、聚會等活動。
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時,才將正月和冬至分開,把農歷的一月當作正月,但仍把冬至當作了一個重要節日——“冬至節”。所以說,雖然“冬至”源于周代,但“冬至節”則是在漢代以后才有的,《漢書》上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從漢代開始,每年到了冬至這天,皇帝都要舉行一些儀式來慶祝冬至的到來,《史記·孝武本紀》記載:“其后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漢武帝)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禪”。其后的唐、宋、明、清等朝代,皇帝在冬至祭天的習俗,逐漸制度化,“冬至郊天”成為朝廷活動中最重要的一項活動,百官在這天還要向皇帝呈遞賀表。
而官府在這天也要舉行稱為“賀冬”儀式來慶祝冬至的到來,還要放假三天以示隆重,而官員們則流行相互間的“拜冬”。《后漢書》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這時,商旅不行,關塞軍息,各行歇市,親朋好友相互拜訪,以酒食相贈,歡歡樂樂地慶賀冬至的到來。北宋李昉的《太平御覽》是記載“冬至始,人主與群臣左右從樂五日,天下之眾,亦家家從樂五日,以迎日至之禮”。
在民間,古人也要進行一些儀式來祭祀祖先神靈,如在冬至給亡者送寒衣、添土固墳等,同時,他們還會拜祭孔子以行尊師之道。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而《新河縣志》也記載說,冬至時人們舉行“拜圣壽”的儀式,也就是給孔圣人拜壽。另外,到冬至時,民間還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人們用來記錄“入九”后天氣陰晴的一個表格,其涂畫法是:“上陰下晴雪當中,左風右雨要分清,八十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
古代的文人們在冬至這天也有活動,他們或寫詩作賦迎冬,或結伴冬游以抒懷。比如唐代杜甫就說:“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杜甫也說:“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白居易還吟唱出了:“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和“十一月中長至夜,三千里外遠行人”等詩句……。
到了宋代,蘇軾“冬至日獨游吉祥寺”,而他的弟弟蘇轍在其《冬至日作》一詩中說:“似聞錢重薪炭輕,今年九九不難數”……。而孩子們在冬至時,則到處傳唱著《數九歌》:“一九二九,招喚不出手;……;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
古人冬至吃什么?
現在,我國北方的人在冬至時,幾乎都有吃餃子的習俗,而南方的人在冬至時吃的食物就比較龐雜了,如吃湯圓、赤豆粥、羊湯、糍粑、年糕等。
據說吃餃子的習俗,來源自東漢神醫張仲景,張仲景為了不讓人們冬天凍掉耳朵,于是讓人們在羊湯里煮形似“嬌耳”的餃子,這樣,吃了“嬌耳”,自己的耳朵就不凍了。
而在古代,廣東潮汕地區和福建閩南地區的人們都有吃“甜丸”的習俗。當時的人們用甜丸祭拜過祖先之后,除了吃一部分外,還會拿出一些貼在屋梁、門頂、米缸等處,若是家人不慎碰上它,則預示著好兆頭,有團圓豐收之意。后來,這種習俗逐漸演變成冬至吃湯圓的習俗。
而在南北朝時期,湖南湖北等地的人們,在冬至時有吃赤豆粥的習俗。傳說這是因為疫鬼怕紅色,所以人們就用紅小豆做粥來吃,希望可能祛病免災;同時,四川和山東滕州一帶,有冬至時有吃羊肉、喝羊肉湯的習俗,傳說這種習俗起源自漢代,現在這天已經被稱作伏九。
另外還有:浙江嘉興在冬至時吃“桂圓燒蛋”的習俗、安徽合肥有吃冬至面和南瓜餅的習俗;而江蘇蘇州有吃冬至團,喝冬釀酒的習俗;江西有吃麻糍的習俗、臺灣吃糯糕的習俗……,所有這些習俗,都有其悠久的歷史淵源……。
如今,人們迎接冬至的方式已與古時候,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但縱然歲月流轉,永遠不變的是在這個特殊的節氣里,和家人的相守相聚,對美好生活的祝福祈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