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貢院,位于河北省定州市東大街草場胡同,是我國北方目前唯一保存較為完整的封建社會選拔秀才和貢生的清代科考場。
清朝以來,定州隸屬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前后管轄曲陽、新樂、無極、深澤等縣。原先每逢歲科文武兩考,所居定州區域之考生,俱到真定府應試。由于當時交通不便,往來甚難。王大年到定州任知州后,經請示約鄉紳數十人靠眾人捐款,創建了定州貢院。
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由州牧王大年創建定州貢院,匯集轄區內文武考生應試,為考取秀才、貢生之所。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州牧王仲槐勸捐于民,展拓場地、重修、增建,形成了規模宏大的考場。之后歷經修繕保留,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科舉考試廢除百年,遺跡保留下的不多,在我國北方也就這一處貢院保留較為完整。科舉考試實行的是“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取仕”的原則,體現了一種公平與公正。它淵源于漢,創始于隋,確立于唐,完備于宋,興盛于明、清,在中國延續了一千三百年。
它直接替代和否定了漢代實行的選官察舉和征辟制以及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給廣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過科舉的階梯入仕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使之有機會和條件當官。
在漫長的1300年的科舉考試中,曾產生出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土、數百萬名舉人,對祖國的統一、社會的穩定、各民族的團結和融合,對中華文明的傳播和建設,特別是對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進和發展都曾產生過巨大作用。
定州貢院是舉行鄉試和會試的地方,而且具有文武兩科考場。終清一代定州共中得文武舉人227人之多。曾盛名于清未民初的馮玉祥老師王瑚被稱為天下“天下第一循吏”者,也就是23歲在定州貢院中舉后,進京考中進士的。人稱有事無事奏三本的郝浴,也是先在這里考取舉人,后又進京參加考試的。
貢院古建筑群為坐北朝南,中軸式布局,占地面積2萬余平方米。東西對稱的建筑形式,規模宏大、氣勢雄偉,依次為影壁、大門、二門、魁閣號舍、大堂、二堂、后樓等主要建筑,東側武場區原有演武廳文昌宮、后宮等建筑,每座建筑自成院落,院落間按使用需要或多或少地建有一些附屬建筑,大門外還建有兵房,執事儀仗房等以壯觀瞻,整個建筑布局有張有弛,富于變化。
進入貢院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2丈、長6丈氣勢雄偉的影壁,為當年揭榜之處。穿過三開間大門,兩棵枝干虬勁的古槐郁郁蔥蔥笑迎賓客,傳說是乾隆皇帝下江南駐蹕定州親手所植。
主體建筑由號舍、魁閣兩組建筑組合而成。號舍面闊七間,進深九間,是考試的正式場所,可容納上百人,最南間魁閣為半四角攢尖結構,殿脊疊澀四層出檐,翹起的翼角如鳥似翼,如翼似飛,結構嚴謹復雜,與出三檐硬山卷棚頂形式的號舍相連,構造獨特別致,成為定州貢院的突出特點。
魁閣中的二層閣樓,是供奉“魁星”的地方。大堂緊挨著號舍的北面,是考生交卷、考官封卷的地方。構件精雕細琢,體現出我國古代匠師們高超精湛的技藝。后樓又稱“攬勝樓”,是考官觀看武生比試的地方。登臨其上,俯瞰貢院全景,更能體味出學子們金榜題名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喜悅心情。
貢院的建筑氣勢、雄偉壯觀,別具一格,顯示了清代建筑風格與高超的設計技巧,行置其中,既可領略雄偉壯觀的建筑群落,又可想象當年宏大的考試場面,是封建科舉制度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