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埔寨位于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古巷鎮古一村,東距潮州古城八公里,坐西向東偏北,系玉湖陳氏宋太師沂國公(仁公)第七代裔孫、古巷陳氏始祖萬四致政公于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壬戌肇建。全世界大約有1億姓陳的人,而廣東陳姓比例最多,約每7個人中就有1個姓陳的。象埔寨是古巷陳氏的發祥地,距今已有近八百年的歷史。
象埔寨是目前粵東年代久遠,保存完好的人文古文化遺存,且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古建筑藝術魅力而名聞遐邇。象埔寨選址具有傳奇特色,從南嶺至象嶺共有九十九個嶺,象嶺是結脈嶺,象埔寨倚象嶺傍山建寨,故稱象埔寨。古寨呈方形,意蘊天圓地方,天人合一。
古時象埔寨,面臨古港,寨南北外圍各峻護寨河,俗稱河溝,流水常年不斷,流入古港,明朝盛期是貿易商埠。象埔寨為方寨,全寨總面積25074.56平方米,進深154.4米,面寬162.4米。寨內現有不同時代特征的民房,從宋元明清到民國與現代,裝飾較為簡潔,是目前粵東地區保存完整年代久遠的古寨之一。
整個方寨外圍由高大牢固的寨墻圍隴,寨墻厚0.88米,高5.57米。全寨由一大門進出,石砌拱頂,通道長約110米,寬5.9米,直通大宗祠陳氏家廟孝思堂。上有雄偉高大的寨樓,寨樓大門上有石匾額“象埔寨”,并有落款,上款為“壬戌之秋”,下款為“穎川郡立”,說明象埔寨陳氏祖先乃從河南中原南遷而來。
從寨內至大宗祠后,寨中建筑布局嚴謹規整,建制為三街六巷七十二座厝,住房全屬陳氏家族。第一街長157米,寬2.7米,第二街長157米,寬3.7米,第三街長157米,寬1.5米。寨內分三街六巷,共72座大厝,如同一座縮小的古城,有“三街六巷七十二厝,座座格局不相同”的說法。全寨三街六巷全部貫通,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格局,是皇城建筑的縮影,故有“象埔寨、皇城起”的美稱。
象埔寨規模浩大,布局合理,其中的“陳氏大宗祠”是象埔寨宋代建立的物證之一,有著明顯的宋代建筑的特點。陳氏大宗祠就位于中軸線的末端,每坐府第各有一口井,加上四口公用,全寨共76口井。大宗祠屋頂為懸山頂建筑,是一座金碧輝煌、典型的明式建筑。大宗祠前面是留芳亭,留芳亭的建筑為“八柱四垂”,猶如龜頭。這種三進祠堂前面是留芳亭的格局,是目前粵東地區唯一的一座。
大宗祠左邊是西湖公祠(二房祠),建于清光緒三十年。右邊是松軒公祠(房祖祠),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九月。這兩座祠堂都是宮殿式建筑風格,外埕配“龍虎門”的建筑格局。龍虎門為南北向,門脊為楚尾花。西湖公祠龍虎門正面石刻匾額“二房祠”,背面匾額龍門為“奕葉流芳”,虎門為“崇禋世祀”。
松軒公祠龍虎門兩門亭正面石刻匾額為“房祖祠”,石刻書法剛勁有力,四座門亭高大、雄偉、壯觀。松軒公祠前面是雍穆公祠,建于清道光十七年,是一座華貴尚美、精雕細刻的清式建筑。
象埔寨地靈人杰,歷代科舉名賢輩出,根據潮州陳氏有慶堂族譜記載,有進士、貢生、舉人18人,寨中現有進士第一座,大夫第七座。
象埔寨中的這些古建筑,匯集了各個年代的建筑風格,薈萃了木雕、石雕、貝雕、嵌瓷、彩繪、貝灰雕等潮州民間工藝的精華,又融入了中原建筑藝術和我國宮殿建筑的文化,彰顯了“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的尊貴與氣度。整個古寨的建筑布局及其形制,對研究民居發展史和民宅演變,都很有價值。
1987年12月,象埔寨被列為潮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11月評為廣東省古村落,2012年5月評為廣東省歷史文物名村,2013年10月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