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元旦,古建中國祝大家元旦快樂!元旦,據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
在多種稱呼并列的漫長歷史時期里,“元旦”的使用頻率并不高。到了清朝的時候,以“元旦”作為新年第一天的記錄才漸漸多了起來,并且成為了正式的用法。那么“元旦”一詞是何時被固定使用的呢?
古代“元旦”到底是哪天?
古代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歷(農歷、陰歷)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
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
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
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歷代王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
當代的“元旦”又是怎么來的?
我們現在的“元旦”其實只有百年的歷史,它的產生還得從辛亥革命說起。
1911年12月31日“誕生”于南京
“經議決:自陰歷十一月十三日起,即陽歷元旦,改用陽歷,以中華民國紀元,稱中華民國元年正月一日。”——《組織臨時政府各省代表會紀事》
公歷1911年12月31日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歷的1月1日叫做“春節”,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并沒有正式公布。
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
1949年:“元旦”正式成為我們的節日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歷。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歷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陽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總而言之,當代的元旦是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即1月1日)。自西歷傳入我國以后,元旦一詞便專用于新年,傳統的舊歷年則稱春節。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農歷歲首第一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