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古稱臨安、錢塘,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古塔是一種獨特的建筑,傳承了歷史與文化,每一座古塔都見證了一個地方的歷史。杭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留存至今的古塔建筑有不少,今天我們要來說的是保俶(chù)塔。
保俶塔又名保叔塔、寶石塔、寶所塔、保所塔,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寶石山上,是一處建于五代十國時期的傳統古建筑。據載,于五代后周年間(948年-960年),吳延爽始建之,為九級。北宋咸平年間(998年-1003年),和尚永保師叔,簡稱“保叔”,募緣十年,進行重修,改為七級。歷代曾多次修建,現在的實心塔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按照古塔原樣修葺的。1997年更換朽壞塔剎重新修葺,此后,保俶塔一直保持完好至今。
保俶塔的建筑特點
寶塔墩座可分為兩個明顯不同的部分:墩座的西部或西北部邊緣是從巖石上直接鑿出來的,手法粗獷,巖石上清晰可見尖利的鑿痕,尤其是在墩座的表面部分。在墩座的西北角甚至還在巖石上雕鑿出了三個通往墩座頂部的階梯。
保俶塔的墩座高約65厘米,其東、南、北這三面都是用長方形的花崗巖石塊壘起來的,這些用石塊堆成的墩座與西面在巖石上直接鑿出來的墩座在那三個階梯的南部和北面的西角銜接在一起,使舊建筑的基座與寶塔的墩座合二為一。
在由這兩點所限定的一個區域內和保俶塔的基礎部分顯示在墩座邊緣內側有一個略微凸起,高約8厘米的平臺。這個凸起平臺的輪廓與舊墩座的邊緣直線融為一體,形成一條不間斷的曲線。
它們沿著邊緣的曲線展開,相互之間保持著基本相等的距離,其中有兩個淺洞在艾術華所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因為舊墩座的表面是深褐色的,而那兩個淺洞則呈白色。寶塔西邊的地面正好跟前述那三個石階的底部持平,而在寶塔的東邊從墩座下到地面卻有兩段石階的距離。
保俶塔的塔身是呈八角形的磚砌結構,共分6層,上面還有一個用木結構基座支撐的鐵鑄塔頂。寶塔第七層頂部有木制的天花板,而且還有粗原木從頂部穿出,以支撐塔頂。為這些原木預留的洞在錐形的塔頂至今仍能夠清楚地看到。再上面就是帶有五個鐵圈的鑄鐵尖頂。
塔身龐大,而且不能夠從內部登上塔頂。如果不計算尖頂的話,塔的高度據估計也達到了40米。塔身底層每一邊的寬度是2.65米,除底層外的第二至五層,每一層的外墻都略小于底層的外墻。
保俶塔的傳說故事
關于保俶塔的傳說故事有很多,至于哪一個傳說是真實的,如今已無從考證,但可以確認的是,保俶塔是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需要后人愛護、珍惜。
一、信佛教吳越王錢俶還愿建塔
宋太平興國元年,吳越王錢俶,聽說南唐被宋朝滅了,很驚恐,帶著家人到宋朝的朝廷。他生怕一家人被扣留在京城,佛前許愿說如能保其平安歸來,則歸后定造塔還愿。錢俶到了京城,皇帝對他倒還客氣的,給了宅子禮待他,賞賜很豐厚。留他一家人住了兩個月,就讓他們回杭州了。臨走時,皇帝賜了一黃皮書卷,封存得很密實,吩咐他在路上密看。到了路上,錢俶便打開一看,見全是大臣們勸皇帝把錢俶留在京城的奏章。錢俶又是感慨又是驚恐,錢俶回來后,就造塔還愿,感謝佛祖護佑其及全家平安回來。此塔便稱“保俶塔”。
二、吳延爽祈求國王平安造寶塔
相傳,北宋開寶元年(968),吳越奉宋太祖之召進京,被久留未返,急壞了錢錢弘俶的娘舅、宰相吳延爽,吳延爽便召集大臣們商議,可由于北宋剛消滅掉南唐,吳越國偏安一隅,根本抵御不了勢頭強勁的大宋國,大臣們生怕一有什么反抗的舉動后果就不堪設想,所以個個無計可施,最后商議決定做佛事建高塔,以祈求佛祖庇佑國王錢弘俶。不久,國王果真平安歸來,吳延爽就在寶石山上建了一座九層的高塔,稱此寶塔為“保俶塔”。
在杭州這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的城市里,也有著許多古老的建筑,向后人訴說那段過往,值得我們一一去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