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大徐本)中解釋說:“扇,扉也。從戶,從翅聲?!闭沾私忉專仁莻€形聲字,本義是門扇。但“翅”與“扇”讀音差別比較大,所以學(xué)者們一般認(rèn)為傳本《說文》“從翅聲”的“聲”是“省”的音誤,扇是個會意字。如果扇是會意字,那么,羽或翅與門扇有什么聯(lián)系呢?
自古以來還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從羽者,如翼也。”意思是說扇字從羽是因為門扇像翅膀。門扇與翅膀在形狀上沒有相似點,只是在開合的功能上有些相似,所以現(xiàn)在的學(xué)者大都采取功能相似說。這樣的解釋仍然是很勉強的,因為門扇是從兩邊到中間轉(zhuǎn)動著開合,而鳥翅只在身體左右伸縮著開合,二者談不上有什么相似點。
我們認(rèn)為扇應(yīng)該是從羽戶聲的形聲字。戶在古代可能有與扇近似的讀音,如肩是從肉戶聲的形聲字,肩與扇古代韻部同屬元部。有相同音變現(xiàn)象的如烏、安都是疑問代詞,如、然都是形容詞詞尾,語、言同源,它們都是魚元通轉(zhuǎn)的同源詞。只是后來“戶”的元部讀音被淘汰了,失去了表音的作用。扇既然從羽而不是從戶,那么它的本義就不是門扇,而是扇動。我們知道,鳥和昆蟲飛行時都得扇動翅膀,所以扇字從羽。
弄清了扇的本義,扇子的得名之由也就不難理解了。扇子之所以叫扇,就是因為使用時需要來回扇動,扇子因扇動而得名。至于門扇稱扇,那是因為先秦時期流行一種門扇形的扇子,如2007年江西靖安縣李洲坳春秋晚期墓出土的竹扇,就與門扇類似,故門扇也稱為扇。
扇在先秦典籍中就有扇子的意思。如先秦典籍《管子·四時篇》中說:夏天“禁扇去笠”,意思是說夏天禁止使用扇子和斗笠,這是因為不希望人為地干擾“盛陽之氣”。《六韜》卷二《勵軍》中也有將領(lǐng)“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的說法。這都表明,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扇子就已經(jīng)有了“扇”之名。
扇子的起源
我國先秦古書《世本》上記載說“武王作翣(shà)”,認(rèn)為扇子是周武王發(fā)明的,這自然是靠不住的。扇子的發(fā)明應(yīng)該遠(yuǎn)在原始社會時期,而且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人在感到炎熱的時候自然會拿上一個片狀的東西扇動取涼,如果某個東西被固定地用于扇風(fēng)取涼,也就意味著扇子的問世。《說文解字》中說:“萐(shà),萐莆,瑞草也,堯時生于庖廚,扇暑而涼?!边@是說堯舜之時用萐莆草的大葉子扇風(fēng)納涼。扇子古代也叫“箑”,大約最早就是用萐莆葉做成的,后來用竹子做骨架,并用竹篾編織,所以改成了竹字頭。字又寫作翣,應(yīng)該是有些扇子是用鳥羽制作的緣故。
扇子形制多種多樣。從是否可以折疊的角度來看,扇子可分為屏扇(又叫硬扇)和折扇兩種。我們說扇子在原始社會已經(jīng)存在,是指屏扇而言。至于制作工藝相對復(fù)雜的折扇,在我國出現(xiàn)很晚,具體時間目前尚無定論。
一種觀點認(rèn)為出現(xiàn)于南北朝時期?!赌淆R書·劉祥傳》中記載說:“司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薄顿Y治通鑒》卷一三五齊高帝建元二年“淵入朝以腰扇障日”元胡三省注釋說:“腰扇佩之于腰,今謂之折疊扇?!鼻邋X泳《履園叢話》卷三《考索·扇》中亦主此見。
一種觀點認(rèn)為出現(xiàn)于唐代。明方以智《物理小識》卷八《器用·宮扇》云:“折疊扇貢于東夷,永樂間盛行。……智按:孫愐《韻》注:‘搊(zǒu)扇?!瘎t唐人已有矣?!薄吨袊L(fēng)俗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折扇”條采納方氏的說法。
還有一種觀點認(rèn)為最早出現(xiàn)于北宋。明陸深《儼山外集》卷五《春風(fēng)堂隨筆》:“今世所用折疊扇亦名聚頭扇,吾鄉(xiāng)張東海先生以為貢于東夷,永樂間始盛行中國。予見南宋以來詩詞詠聚扇者頗多。予收得楊妹子所寫絹扇面,折痕尚存。東坡謂高麗白松扇展之廣尺余,合之止兩指許,正今折扇。蓋自北宋以有之。倭人亦制為泥金面、烏竹骨充貢。出自東夷,果然。”這是說中國的折扇是北宋時期從日本傳過來的,明朝永樂年間才流行開來。
關(guān)于腰扇即折扇的說法,清代學(xué)者桂馥在《札樸》卷四《腰扇》條中辨正說:“腰扇如腰鼓,謂中腰瘦減,異于團(tuán)扇。”“腰扇”之名東漢已見,寫作“要扇”,其物則先秦已有之。《淮南子·氾論》:“周人墻置翣?!边@里的墻指出殯時柩車上覆蓋棺材的帷幔;翣是一種屏扇,插在柩車的車邊作為裝飾。東漢高誘解釋說:“周人兼用棺槨,故墻設(shè)翣,狀如今要扇,畫文,插置棺車箱以為飾?!薄秶Z·楚語下》:“屏攝之位,壇場之所。”
三國吳韋昭注云:“屏,屏風(fēng)也。攝,形如今要扇。皆所以分別尊卑,為祭祀之位?!睍x張敞《東宮舊事》(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七百二《服用部四·扇》):“皇太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各一?!边@是說皇太子剛被任命的時候,太子的房間要放置一張涂了漆的要(腰)扇和一張青竹扇。從這些記述可知,腰扇是一種比較大的屏扇,因中腰收縮而得名,主要起標(biāo)志或裝飾的作用,并不是折扇。
方以智的唐代說也是不可靠的。首先,他所說的“孫愐《韻》”實際上并不是唐代孫愐編的《唐韻》(《唐韻》至明已佚),而是宋人編的《廣韻》。其次,《廣韻·有韻》原文是這樣的:“搊,扇別名?!辈]有說“搊”是折扇。方氏在《通雅》卷三十三《器用》中說:“《唐韻》有搊扇,殆亦折扇之萌芽乎?”是一副猜測的口氣。方氏將“搊扇”連讀,顯然是錯誤的。《漢語大字典》在“搊”下云:“一種扇子的名稱。即折疊扇?!薄稘h語大詞典》“搊扇”條釋為“即折扇”。兩大辭書都以方以智的說法為根據(jù),這是有問題的。即便搊是折扇,那也只能證明北宋有折扇,不能作為唐代有折扇的證據(jù)。
出現(xiàn)于北宋的說法則有明確的歷史記載,可以信從。如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六《高麗國》云:“(高麗國)使人每至中國,或用折疊扇為私覿物(見面禮品),其扇用鴉青紙為之,上畫本國豪貴,雜以婦人、鞍馬,或臨水,為金沙灘暨蓮荷、花木、水禽之類,點綴精巧,又以銀泥為云氣月色之狀,極可愛,謂之倭扇,本出于倭國也。”
至于折扇的發(fā)源地,據(jù)學(xué)者們考證應(yīng)是日本。上引郭若虛的記載中高麗人說“本出于倭國”,倭國就是日本。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記載了作者在宣和六年(1124年)出訪高麗時的所見所聞,書中卷二十九《供張二》記載說:“畫折扇,金銀涂飾,復(fù)繪其國山林、人馬、女子之形,麗人不能之,云是日本所作。觀其所饋(當(dāng)作繢,即繪字)衣物,信然?!?/span>
當(dāng)時的高麗還不能制造畫折扇,他們的畫折扇是從日本傳去的。這跟郭若虛“本出于倭國”的記載是一致的。《大美百科全書》(EncyclopediaAmericana)“fan”(扇子)條中說折扇是公元七世紀(jì)時有位日本人模仿蝙蝠的翅膀而發(fā)明的,而日僧貢給宋王朝的禮品中確有“蝙蝠扇”?!端问贰と毡緜鳌份d:日僧喜因于端拱元年(988年)來到宋朝,其貢品中有“納繪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這些記載表明折扇的發(fā)源地在日本,是北宋時期從高麗和日本傳入我國的。
折扇在宋金時代主要在上流社會流行。金章宗完顏景有《蝶戀花·聚骨扇》詞吟詠折扇:“幾股湘江龍骨瘦,巧樣翻騰,疊作湘波皺。金縷小細(xì)花草斗,翠條更結(jié)同心扣。金殿珠簾閑永晝,一握清風(fēng),暫喜懷中透。忽聽傳宣須急奏,輕輕褪入香羅袖?!毕矏壑橐缬谘员怼?/span>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三《鋪席》記錄了杭州城里各行各業(yè)的店鋪,其中就有“周家折揲(疊)扇鋪,陳家畫團(tuán)扇鋪”。折疊扇有專賣店,說明有一定的市場需求。不過當(dāng)時并沒有在全國廣泛流行開來,因為直到明代初期折扇還未能得到世人的認(rèn)可。明陳霆《兩山墨談》卷十八記載:“宋元以前中國未有折扇之制,元初東南夷使者持聚頭扇,當(dāng)時譏笑之。我朝永樂初始有持者,然特仆隸下人用,以便事人焉耳。至倭國以充貢,朝廷以遍賜群臣,內(nèi)府又仿其制以供賜予,于是天下遂遍用,而古團(tuán)扇則惟江南之婦人猶有其制,今持者亦鮮矣?!?/span>
明劉元卿《賢奕編·閑鈔下》亦云:“聞撒扇始于永樂中,因朝鮮國進(jìn)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為之。南方女人皆用團(tuán)扇,惟妓女用撒扇。近年良家女婦亦有用撒扇者?!薄熬垲^扇”和“撒扇”是折扇的異名,前者因可以聚攏而得名,后者因可以撒開而得名。可見折扇是明代中期以后才廣泛流行開來的。時至今日,折扇已是扇子的主流形式,我們今天所說的“扇形”就是指折扇展開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