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汾西縣僧念鎮師家溝村,創建于清乾隆34年(1789年),擴建歷經80余年,占地面積10余萬平方米的龐大建筑群,是山西一座大院的代表。與喬家大院、王家大院兩家大院所不同的是,這里的地形地貌與建筑特點巧妙結合。
師家大院的創建人為師法澤,字仁厚,生于乾隆初年,幼年孤貧,成年后持家有道,生意興隆。鼎盛時師家的店鋪、錢莊,北抵太原、北京,南達洛陽、開封、湖南湘鄉,西至西安、米脂,師家一度成為中南地區的名門望族。
不過,真正使師家溝聞名遐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師法澤之孫師鳴鳳與清末名臣曾國藩兄弟的深厚交往,師家因此成為仕官達貴,文人學士的周游之處,被譽為“三晉第一村”。
在早期,師家人們就以農商結合的方式,通過錢莊、商鋪等等,發展起來的一個大家族。后有來又經過兩百年,修建了豪華的宅院,也就是后來的師家大院。
師家大院的建筑風格大多是以窯洞為主,共有大小31個院落,建筑群以四合院、二進四合院、二樓四合院、三樓四合院為主體。分別設有正房、客廳、偏房等,并用傳統的圓門、耳門等相通,自然銜接,交融一體,既起到了很強的防盜、信息傳遞作用。
師家大院突出了山區依山就勢、從窖上登樓的特點,又引進了平川平面多進四合院的建筑特色,使整個建筑渾然一體,氣勢雄偉,風格獨特。同時可以看出,師氏居室的區分,嚴肅了家族的主下、尊卑及男女之間的封建家規。
主體建筑外圍,附設有酒坊、醋坊、染坊、油坊、當鋪、藥店等,體現了師氏家族農、工、商、學、禮等井井有條的整體系統安排,也反映出其經濟、文化封閉的局限。
師家大院最有價值的當數建筑雕刻藝術。現存的門樓、槎廊、花草、人物、琴棋書畫木雕10余套,雕刻精致,藝術精湛,已成為我國木雕藝術研究的珍品。門額、門匾、木刻牌匾153處,磚刻牌匾47處,字跡功力深厚,剛勁有力,尤其是“東山宅”、“北海風”、“南山壽”、“敦本堂”、“清白家風”等牌匾,風格獨特,神韻非凡,實為難得的書法藝術精品。
以“壽”字圖為主的窗花隔扇圖案108種,據說一是表示師家的108種生意,一是表示山西的108個縣。其雕刻之細膩,工藝之精美,匠心獨運,立意動人。
師家大院民居建筑群,規模之大,設計之獨特,集磚雕、木雕、石刻藝術為一體,為中國古建民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在歷經200余年的風雨剝蝕后,歲月的滄桑在這些斑駁彌久的巷道上,留下了記錄過往的斑駁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