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崖土司城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豐縣唐崖鎮,背靠玄武山,面臨唐崖河,遺址所在地古屬施州。唐崖土司城始建于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鼎盛于明天啟年間,廢止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歸流,共歷16代18位土司,計381年。唐崖土司城址格局清晰,功能完備,保存完整,為西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土司城址之一,對研究中國土司制度和土家族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崖土司城遺址是明代重大歷史事件的產物
崇禎二年(1629年),在平定奢崇明叛亂的過程中,朝廷大量招用西南土司部隊,唐崖長官使覃鼎參與平叛。上世紀80年代,遺址內出土的“永寧衛千戶百戶印”就是重要的戰利品。明朝廷表彰覃鼎,將其升為宣撫使,還為其敕建了“荊南雄鎮”牌坊,同意其建立置所“大坊平西將軍帥府”。
唐崖土司城遺址是山地城市的佳作和典范
在城市區位選擇上,唐崖土司城遺址重視人與自然地理環境的和諧共生,整座城池背山面水,與自然環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景色優美。
在防御體系上,土司城充分利用了周邊的山形水勢,以正面的唐崖河、北面的碗廠溝、南面的賈家溝為防御主體,輔以人工建造的城墻,構成了固若金湯的防御體系。
在城池構造上,按照中原建城體制,一般的城市“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但唐崖土司城與此完全不同,城墻與道路均隨形就勢,體現了“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的道教思想,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唐崖土司城遺址還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發展的結晶
唐崖土司城在選址上,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響,整座城池和衙署坐西朝東。但為了追求區位上的尊崇地位,卻將城的“靠山”命名為象征北方的“玄武山”,這種追求精神層面的城市坐向,在我國城市發展中是孤例。
在城市規劃布局中,唐崖土司城不僅功能完備,布局合理,還大量吸收中原城市的特點,將官署區設置在城池中心,整座城池的功能區以其為基礎在周邊布置,體現了“皇權中軸”和“筑城以衛君”的思想。在城池空間格局營造上,按照土家人“重死樂生”的傳統觀念,將生和死兩個空間都布置在一個區域,這在中國甚至世界現有的歷史文化城市中都是罕見的。
唐崖土司城遺址獨特的自然選擇、內外有別的規劃體系,匯集了山地城市、家族墓地等多種社會生活載體,是人類智慧和創造的結晶,山居社會形態與皇權思想相結合,突出反映了以土家文化為代表的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共存、碰撞,并最終相互融合的具有南方山區特色的中華文化交流過程,具有全球范圍的突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