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南雄鎮”牌坊,作為唐崖土司城址現存唯一完整的地面建筑,該牌坊是唐崖土司城的標志性建筑,也是現存土司遺址中等級最高、體量最大的禮制性建筑。
牌坊地處上街、中街和第二下河道交匯處,位于衙署建筑群中軸線的起點。建于明天啟四年(1624),為表彰土司覃鼎參與平定“奢崇明叛亂”戰功,由四川巡撫朱燮元奏請明朝廷敕建。坊名“荊南雄鎮”和“楚蜀屏翰”由明熹宗朱由校手書。根據《明史》中《靖江王守謙傳》“以洪都重鎮,屏翰西南”和《張翀傳》“國家所恃為屏翰者,邊鎮也”的記載,這八個字的直接含義應為:用唐崖土司城保護楚蜀兩地。但結合唐崖土司城的建設背景分析,前者含義應為對唐崖土司城的贊譽,后者含義應為對唐崖土司地位的認可。《詩·大雅·板》曰:“大邦維屏,大宗維翰。”后以“屏翰”比喻國家重臣。唐韓愈《楚國夫人墓志銘》“公居河東,子在鄜畤,為王屏翰,有壤千里。”清李漁《玉搔頭·止兵》:“好箇有擔當的男子,不枉做皇家的屏翰。”
牌坊坐西朝東,為仿木石結構,四柱三門三樓式,通高7.15米,面闊8.4米。石柱前后有高2.5米的抱鼓石相撐及石獅一對(現殘存一個)。橫額中兩面分別陰刻楷書“荊南雄鎮”和“楚蜀屏翰”。前后兩側均有題記,記錄了牌坊的建造緣由、時間。分別為:“欽差總督兼湖廣荊岳鄖襄陜漢中等府軍務策授總糧餉巡撫四川等處四方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乃僉郡御史朱燮元為”、“湖廣唐崖司征西蜀升都司僉事兼宣撫司宣撫使覃鼎立天啟四年正月吉旦”。牌坊構件上大量采用高浮雕和透雕的手法,雕刻內容有人物故事、瑞獸等。內容既有反映本土文化的“土王出巡”等,亦有外來文化的“麒麟本天”“哪吒鬧海”、“漁樵耕讀”、“斷橋送子”“槐蔭送子”“云龍吞霧”等,體現了中原漢文化的強大影響,且保留了土家族文化的特色,是土家族、漢族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
關于該牌坊的作用和價值,有學者認為,其地處衙署的最前端第一級臺面,為整個建筑群落的起始點,承擔著衙署區主入口的作用,依牌坊上的“土王出巡”圖和“漁樵耕讀”圖,當地居民傳說,在土司時代,牌坊的中門為土司和貴族的通道,左邊門為讀書人和農民的通道,右邊門為樵夫和漁人的通道。
牌坊在古代建筑組中不僅具有格局組成的作用,而且具有象征意義,展現其主人的精神追求。主要是通過牌坊上雕刻的各種圖案花紋,用隱喻手法表現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