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寒,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5個節氣。俗話說:“冷在三九”,小寒恰在三九前后,所以,小寒的到來,也意味著一年中真正的冷開始了。
雖然從字義上講,“大寒”應比“小寒”冷,但實際上我國多數地區“小寒”要比“大寒”冷,因此才有“小寒勝大寒”之說。
小寒三侯
古人將小寒分為三個階段,也稱“三候”,每5天為一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雊。
雁北鄉:小寒之日“雁北鄉”,這個“鄉”是趨向,北飛雁已經感知到陽氣,是為先導。
鵲始巢:小寒后五日“鵲始巢”,喜鵲噪枝,已經開始筑巢,準備繁殖后代了。
雉始雊:再五日“始雊”。雉是野雞,陽鳥,鴝是求偶鳴聲。這時,早醒的雉鳩就開始求偶了,早春已經臨近。
小寒習俗
畫圖數九
古代流行“九九消寒圖”,該圖上書“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每個字都是九筆。每年冬至節前掛在室內,從頭九第一天開始填起,逐日填廓,每天一筆。每填寫完一字,便過一九,句成而九九八十一天盡。小寒節氣正值三九嚴寒,所以“畫圖數九”的民俗與小寒節氣有著密切聯系。
臘八粥
飲食上“小寒”節氣中就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臘八粥”。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臘八在小寒節氣前后,在這個時候吃一餐內容如此豐富的熱粥,既能刺激食欲,又可以增加機體熱量,起到暖胃消寒的作用。
涮羊肉
在北京,提起“涮羊肉”,幾乎盡人皆知這道佳肴吃法簡便、味道鮮美,深受人們歡迎。外面冷颼颼的,一進屋子,熱騰騰的火鍋熱氣,加上涮羊肉的香氣,真是暖和又解饞。
糯米飯
廣州傳統,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里面吃。
黃芽菜
天津地區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是天津特產,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以糞肥覆蓋,勿透氣,半月后取食,脆嫩無比,彌補冬日蔬菜的匱乏。
吃菜飯
小寒節氣,老南京講究吃菜飯,其來源估計與天冷進補有關系。所謂菜飯就是青菜和米飯一起翻炒,加入咸肉、香腸、火腿、板鴨丁。其中矮腳黃、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極具南京特色。
小寒養生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在日常飲食中,如能多吃些紅棗、蘿卜、橘子、牛肉、雞肉、鵪鶉等御寒食物,也可以提高機體的御寒能力。中醫認為,天氣寒冷,關節痛、頸椎病甚至是心腦血管疾病都容易發病。小寒時節,保暖是第一要務。尤其要注意頭部保暖,外出記得帶帽。因為頭部是人體的神經中樞所在,并且頭為諸陽之會,所有的陽經都上達于頭部。
小寒是風寒感冒多發的時節。除了注意保暖,還要多做肢體伸展運動,振奮陽氣,固表防感。此外,還可在每日洗臉后用雙手摩擦面部致生熱,可增強御寒能力。
小寒已至,天寒人不寒,愿君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