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我國云南的傣族,分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三支。其中,旱傣和花腰傣與漢族長期融合,所以蓋得房子幾乎跟漢人一樣,多為合院形式。而水傣因為生活在氣候更為濕熱的西雙版納,創造了獨特的居住形式——竹樓。接下來就跟小編一起來欣賞我國傳統民居——云南傣族竹樓。
何為傣族竹樓?
傣族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因而稱為"竹樓"。像這種在柱子底架上建起的房屋,叫做干欄式建筑,距今已有1萬多年的歷史了。現在大多數竹樓都采用木料作為柱梁,就地取材,搭成上下兩層的小樓。
竹樓建設的地理背景
1、氣候
傣族竹樓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雙版納地區,該地區屬于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濕熱。在這樣的氣候環境下地面非常潮濕,且易受蟲蛇、洪水等侵襲。
2、植被
竹樓分布區的西雙版納植被類型屬于熱帶季雨林,熱帶植物繁多,尤其盛產竹子。
3、地形
西雙版納地形總體較崎嶇,而傣族人生活在相對平坦的河谷地帶,平地相對較少,雨季時,河水暴漲,這常年威脅著傣族人的生產生活。
傣族竹樓的結構
現在大多數竹樓都采用木料作為柱梁,就地取材,搭成上下兩層的小樓。地面層只有支撐房屋的柱子,所形成的空間內可以圈養牲畜、堆放雜物等。上層是人們居住的空間,可分為前廊、堂屋、臥室和曬臺四部分。
1、前廊
從樓梯上來,直接就進入了前廊,這里的空間開敞明亮,重的屋頂還可以遮陽擋雨。人們可以在這里紡線、編織,也可以在此進餐乘涼。
2、臥室
臥室與堂屋相連,中間有門相通。傣族通常是幾代人同居一室,室內沒有桌椅地板上鋪上墊子,每一墊子上方掛一頂帳子,人們按長幼次序席地而睡。傣族的臥室是禁止外人進入的,所以不能提出參觀的要求。
3、火塘
火塘是干欄式住宅的必有設置,一般位于居室中央,是一個家庭的中心,決定家中大事時,就在火塘邊聚集商量,客人來時,大家也圍繞火塘品茶聊天,火塘里的火都是祖先保留下來的,從不滅,火塘既是家庭活動的中心,又是燒火做飯的廚房,下時,還在這里烘烤衣物。
4、中柱
堂屋內,每根支撐的木柱都有不同的名稱、功用,尤其中間那根是非常神圣的,這是家中成員死亡之后,尸首洗身時所靠的地方,平時禁止任何人倚靠。
5、骨架
竹樓的構架非常簡單,建造起來比較容易,不需要挖地基,不需要砌墻體,不需要建院落,用砍好的木頭做成屋架,再將屋架在選定的地面上豎起,在上面架上梁,檁等,骨架就完成了。
6、孔明帽
云南人對西雙版納地區傣族竹樓屋頂的形象稱呼。屋頂為歇山頂,屋頂正脊非常短,屋面坡度陡,且很寬大。低而深的屋檐具有良好的遮擋效果,就像戴了一頂寬大的帽子。
7、木質樓梯
干欄式民居底層都不住人,因此樓梯必不可少,傣族民居樓梯無論高低,都為九級臺階,這是傣家的吉祥數字。
8、曬臺
與前廊相連,用竹子搭建,人們的衣物就晾曬在此。有的還設置水缸等物品,作為露天儲藏室用。出于姑娘們平時都在這里操持家務,因此也是小伙們趁機獻殷勤的地方。
傳統的傣族竹樓整個建筑結構都由竹子捆綁而成,墻壁也是竹篾(薄的竹片)做的,而屋頂則用竹篾夾住稻草覆蓋,因此竹樓整體重量很輕。大雨時,底部空敞的網柱可以讓流水迅速通過。即使河水暴漲,還可以拆除一些綁在梁架上的竹篾,減少房屋整體的浮力,以免被水沖走。待河水退卻,還可以將竹篾重新綁上,絲毫不影響竹樓的結構和使用。加上就地取材成本低,而且建筑本身透水性好,符合當地的氣候和地形。
竹樓的傳承與發展
傣族竹樓是云南少數民族竹文化的體現,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不斷發展變化的歷史。住宅建筑作為居住文化的載體,是傳承歷史、延續文明的重要方式,竹樓建筑作為一種長久、成熟的居住形態,它以其獨特的魅力長期影響著我國居住建筑文化。從原始巢居開始至今,干欄式建筑不斷發展演變,并在民居中得以傳承,具有永恒的建筑文化魅力。對于傣族竹樓,可以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旅游開發,以促進云南傣族地區社會、經濟、生態的可持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