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公府位于朝陽門內芳嘉園,芳嘉園原名方家園,是明朝一處著名的私人園林。清咸豐時這里是名將勝保的宅子,同治初年勝保獲罪賜死宅邸抄沒,被賞賜給了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同治七年(1868年),桂祥的女兒靜芬在這里出生,光緒十五年(1889年),又從這里坐著鳳輦抬入紫禁城,成了表弟光緒皇帝的隆?;屎?,桂祥因此被封為承恩公,這里從此就成了桂公府,也叫承恩公府。
整個桂公府規模很大,共有五組大院,彼此相連,鼎盛時其屋舍當不下二百間,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桂公府雖然僅是一座公爵府,但作為“后邸”所在,規制等級很高,與王府趨同。然而由于府邸是在原來大臣宅院的基礎上改建的,院落的尺度受到一定制約,不及一般王府寬敞。從建筑格局判斷,西路三組建筑中只有東邊一組是原來公府所屬,其他兩組應為后來擴充的宅院?,F在桂公府的中路、西一路與東路分屬兩家單位使用。
中路為正院所在,也是此府的禮儀空間所在,但現已遭到較大破壞,僅余最后一座后殿和殿左右各兩間耳房。此殿為七間硬山頂建筑,有前廊,屋頂上帶有正脊,脊設吻獸和垂獸,采用綠色琉璃剪邊,中布灰瓦。左右耳房采用平頂,也帶有前廊。后殿殿宇崇高,前出月臺,頗有華貴氣象。此殿位于后罩房位置,但屋頂使用了綠琉璃剪邊,其規格遠高于一般公府,說明中路建筑是作為皇后的“潛鳳邸”,比照親王、郡王府邸改建的,后罩房象征寢宮,以備皇后“省親”時使用。整個中路平時無人居住。
南小街以西的朝陽門內危改工程施工處,只見幾條胡同的住戶已拆遷騰空,多處施工工地起建的高樓已現規模。而在南小街小方家胡同早被拆遷干凈的工地中間,還孤零零地坐落著一所宅院,顯得相當引人注目,這就是北京市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桂公府,京城現存唯一一座清代的皇后宅邸。
桂公爵位是三等承恩公。那自然也是來自慈禧的恩澤。因為時為懿貴妃的慈禧生了咸豐皇帝惟一的兒子載淳,即是以后的同治皇帝,所以母以子貴,慈禧已去世的父親惠征才被追封為三等承恩公,恩詔頒下,由慈禧的大弟弟照祥承襲爵位,照祥死后,再由慈禧幼弟桂祥承襲,因之被稱作桂公。桂祥沒有讀過什么書,也沒有做過什么事,平庸沒出息,一生無作為,在外坐支副都統的俸給,在家整日抽大煙混時日,本是個皇族親貴中無人看得起的角色。但他的身份如此特殊,際遇和命運尤佳,長姐是太后,二姐是醇王福晉,論起來,他是同治皇帝、光緒皇帝的親舅舅,也是醇親王的舅爺。桂祥自己生有三個女兒,大格格被指婚許配給“老五太爺”綿愉的長孫輔國公載澤;三格格被指婚嫁予孚郡王的嗣子貝勒載澍;二妞雖無姿色,也少威儀和福相,卻因慈禧做主,成了光緒皇帝的皇后。如此皇親國戚,也就沒人敢看不起了。不過實在因為桂祥的無足輕重,其女又是大清朝的皇后,所以對桂祥其人和這座皇后宅邸,沒有存留下什么有意思的史料記載。
現在的桂公府,青磚墻,朱漆門,門上高懸“桂公府”大匾,由愛新覺羅·毓垣所書。門內的照壁、水池,顯然都是后來修的。西側仍有院落兩重,面積不小,屋子亦像最近修飾補建的。東側則新建了現代的房舍。但院內兩架長勢旺勁的紫藤蘿,一株尚在結果的秋海棠,以及閑置在墻邊的抱石門墩,廢棄在屋角的剝落磚雕,似乎還能讓人尋覓到昔日公爵府邸的遺跡。后院兩株合抱不交的高大楊樹,灑下滿地的濃蔭,也能使人追尋時光的影子。新中國成立后,這所大宅院曾作為中國科學院某單位的辦公場所,并于1986年被確定為東城區的文物保護單位。近年科學院的部門搬出,又改作他用。只是聽人說,現在的面積,僅及桂公府的十分之一,僅由此就可以想見,當年桂公府的排場,還是頗為煊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