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代上班族春節能放幾天年假嗎?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今年假有何差距?
唐
唐朝時期,唐玄宗頒布的紅頭文件《假寧令》:“元正(春節)、冬至,各給假七日。”相當于今天的黃金周,但它按“元正前后各三日”放的,也即大年初一前后各放三天假。
唐德宗李括在位時,還頒布過一個奇特的春節休假政策:單號上朝,雙號休假;但官員并不能享受完整假期,大年初一文武百官和高級地方官必須早早上朝給皇帝拜年,退朝后再跟家人團圓;春節期間地方官必須在衙門值班,家人只能來單位過年。
一從守茲郡,兩鬢生素發。新正加我年,故歲去超忽。淮濱益時候,了似仲秋月。川谷風景溫,城池草木發。高齋屬多暇,惆悵臨芳物。日月昧還期,念君何時歇。——韋應物《元日寄諸弟》
宋
宋朝春節叫元旦,也是大年初一前后各放假3天,共7天;加之元宵節放假7天,共有半個月;宋太祖父臘月初七祭日,放假3天;宋仁宗母臘月初十生日,又放假3天。加上冬至、天慶節各放假7天,一個超長春節假誕生了。
但首都官員初一不得休假,除夕守歲后,第二天凌晨穿戴整齊前往皇宮,參加“正旦大朝會”,給皇帝拜年;遼、高麗、西夏、于闐、回紇等地外交官也得大年初一前來獻禮;宋朝地方公務員,還有特殊假期福利:臘月二十“封印”,回家省親過年,來年正月二十回衙門“開印”辦公。
明、清
明清時期,官員們春節休的是“黃金月”,尤其是清朝,冬至、元旦、元宵節三個節假日加上封印休長假,前后有約一個月時間。
每至封印之日,官員們都會邀請同僚歡聚暢飲,“以酬一歲之勞”。
其實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身處何處,春節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情感源頭,承載著中華兒女濃濃的赤子情懷,春節長短不重要,回家一起過年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