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韻樓,位于廣東省潮州市北部山區三饒鎮南聯村,建于明末清初,有著400多年的歷史,是迄今被發現的中國最大的客家土樓,也是目前為止中國發現的最大八角形土樓。
道韻樓俗稱大樓,呈八角形。道韻樓的造型是仿周文王八卦形設計,整座樓呈八卦形,卦與卦之間巷隔開。樓內充滿8的倍數——72間房、32口井、112架梯。圍樓內廣場中有兩口井,象征太極中的兩儀陰陽魚眼。座南朝北,周長328米,高11.5米,墻厚1.6米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
道韻樓經歷三代人建設,于明萬歷十五年(1587年)建成。1647年黃錦(明南京禮部尚書)來縣城(三饒),道韻樓耆老請其光臨該樓,黃錦為道韻樓題寫了樓名,昔年的門匾仍嵌筑在樓門之上。大門兩側的對聯是清代廣西中州正堂黃德祖(系道韻樓黃氏裔孫)所撰。其聯云:“道義為本根,天下無雙,克念祖德;韻文光奕葉,實華并茂,貽厥孫謀。”土樓鼎盛時居住600多人,現在還有100多人居住在土樓中。
土樓的特色之處在于整個土樓處處與八卦相關,所有建筑的數目都是八的倍數,土樓中廳有左右兩口水井,若八卦兩儀。土樓的瓦磚是經土布包好,再經火燒而制成,現尚可分辨出瓦棱上的布紋。土樓全部使用竹釘,歷經多年,這些竹釘也無腐朽的跡象。
樓屋一色瓦頂,固桶用竹釘不用鐵釘,至今沒有一梁或一棉被蛀壞。墻基在地面上僅墊兩層青磚,墻體為黃土夯筑,至今仍完好無損,其黃土的粘性和耐久性遠勝于今天的水泥。樓有大門和旁門兩通道,樓外環巷之外另筑圍屋8列,即在主樓八角的棱角相對留出8條巷道,構成環護大樓的8排圍屋。在總體上,樓內外共構成了八卦圖的布局。
樓內房屋分為3進,共深28米,前、中進為平房,中進后各留出一天井,屋雖深而光線充足。后進為3層高樓,全樓有正房56間,另有角房16間。樓中心是卵石鋪邊內為黃土的廣場,靠南有一北向廳堂,堂前兩側有公用井兩口,另有30口井設于正房與正房間的界墻之下,每房各得其半而皆可吸水。
樓周設有槍眼、炮眼外,樓門頂還特設有防火燒門的注水暗涵,全樓具有防兵亂、防鄉斗、防火災、防寒暑、防地震的八防作用。道韻樓有別于贛南、閩西北的多以正方形或矩形為平面布局的土樓,它以八角形最具代表性。樓內最多時曾居住600余人,而今仍有160多人在此安居。
2006年05月25日,道韻樓作為明代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央視國際網絡原副臺長洪民生評價道韻樓無論在造型設計、建筑格局、實用價值等方面都體現出了“古、大、奇、美”的特色,具有較高的藝術、文物考古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