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熙宅第位于南京市秦淮區,又稱甘熙故居或甘家大院,始建于清嘉慶年間,俗稱“九十九間半”,是中國最大的私人民宅,與明孝陵、明城墻并稱為南京明清三大景觀,是南京現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甘熙故居并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蘇式建筑,而是和南京高淳、六合等地一樣,有著南京自己的建筑風格,整個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士紳階層的文化品位和倫理觀念。建筑的布局嚴格按照封建社會的宗法觀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講究子孫滿堂、數代同堂,致使宅第的規模龐大、等級森嚴,各類用房的位置、裝修、面積、造型都具有統一的等級規定。
最讓人過目不忘的是它的房間數量——九十九間半,這是個很有趣的數字。我們知道古人喜歡“九”這個數字,因為它是最大的個位自然數,同時巧與“久”諧音,又成吉數。所以在中國的文化里,九是一個無處不在的數字,地位尊貴之極,簡直無“數”可比。
為追求極致,中國最大的宮廷建筑——故宮,對外號稱“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最大的官府建筑——孔府,對外號稱“九百九十九間半”,而甘熙宅第為民居,其主人曾在朝為官,深諳其道,作為民居則最多不過“九十九間半”。
過九達十就到了頭,“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到頭就意味著走下坡,所以最有韻味的是那最后的半間房,既有未到頂的低調,又有僅半步就登頂的得意,是極限。
宅第建筑群內雖有房間“九十九間半”,但卻只設一個主入口,想進入宅內,必須通過該入口,體現了中國封建家庭不另立門戶的傳統觀念。幾組房屋最終均通向宅第東南角落所營建的花園。園中理水疊山,架橋辟徑,種植花木,體現了“前實后虛”的大府邸建造理念。
甘熙宅第建筑特色南北交融,既有“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的江南民居的娟秀雅致,又有北方“跑馬樓”的渾厚大氣,被中國著名的建筑大師吳良鋪先生評為“民俗瑰寶”。
甘熙宅第整個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士紳階層的文化品位和倫理觀念。甘熙宅第建筑的布局嚴格按照封建社會的宗法觀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講究子孫滿堂、房的位置、裝修、面積、造型都具有統一的等級規定。
甘熙宅第每組建筑之間由馬頭墻相隔,庭院及天井內鋪地均以石板、磚、瓦或卵石等拼成圖案,空間較大的庭院內點綴有山石花木。建筑的門窗、梁枋、天花、欄桿、隔斷、鋪地等處均有木雕或磚雕裝飾,其上所飾題材豐富,有人物、花鳥、走獸、文字、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圖案精美、寓意吉祥。
走進宅第,你可以閱讀一個百年甘家的興衰歷史,感受南京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蘊,了解南京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穿行宅第,印象最深刻,也是最有名的一處建筑應是津逮樓,一座江南著名的書樓。
這個書樓名字脫俗,與眾不同,它出自《水經注·河水》:“河北有層山,其下層巖峭,壁岸無階,懸巖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積卷矣。而世上罕有津逮者,因謂之積書巖。”后來“津逮”意指求知的入門之路。
甘家在嘉道間經商,所以家境殷實,但祖輩都是讀書人,因此藏書教子成為治家之道。據載,津逮樓中除藏有宋元明清歷朝古籍善本十余萬卷外,還藏有三代彝鼎、金石書畫,可謂是一座文化寶庫。最有名的藏品是三十卷的宋刻女詞人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心血之作——《金石錄》,已經鑒定是龍舒郡齋初刻,是存世唯一的足本,后由收藏家鄭振鐸親自攜往北京,現存國家圖書館。
津逮藏書,有功學林。由于戰亂,曾經的津逮樓已不復存在,現在游人看到的是2007年重建的。人去樓空,昔日的藏書沒有了,現在看到一樓大廳展示的都是手工藝品。
如果說藏書沒有在此得以傳承,讓人遺憾,那京昆藝術在此得到不斷弘揚,則讓人欣慰!甘家后人在研究和發展京昆以及民樂方面有著杰出的貢獻——著書立說、成立票社、學校任教、參與演出、組織活動,多形式地繼承和傳播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湛藝術,為戲曲的發展培養造就了大批人才。
甘熙宅第于1992年11月對外開放博物館,1995年成為江蘇省及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成為第六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