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我國最盛大的節日,從先秦至近、現代,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流傳下了許多豐富多彩的民間迎春習俗。那么,古代的老百姓是怎么過年的呢?唐宋明清是春節習俗的重要發展時期,許多習俗正是在這個時間段發展成熟并延續至今的。那么,何不隨我拜訪一回古時,且看看唐宋明清時期的人是如何過年的,感受一下古時春節的世情況味。
【唐】
強盛的大唐王朝,是我國最繁華的年代之一,這時候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到達了空前繁榮的階段,春節習俗自然也相應得到了大力發展和豐富。
在除夕這天,人們會舉行盛大的驅儺儀式,驅除邪祟,迎接新年。一般來說,驅儺大隊前頭有一對男女,頭戴老頭老太面具領舞,角色叫“儺翁”“儺母”。圍在他倆身旁身后的,有千兒百個戴小孩面具的,叫“護僮侲子”。另外的人就是戴各種鬼怪面具,當反面角色的了。大家邊走邊跳邊吹拉彈唱,大部分人以湊熱鬧起哄為主,前面專業領舞的有歌詞,歌詞內容大都是描寫正義人類如何揍鬼怪的。
除夕之夜,全家老少相聚一堂,歡宴共飲,通宵達旦,共同迎接新年的到來。子時一到,辭舊迎新。“守歲”人們紛紛起身,晚輩給長輩行禮,奴仆給主人叩頭,大家要說拜年吉祥的話。唐朝的口語資料流傳下來的不多,據敦煌出土文書,吉祥話大致是“福延新日,慶壽無疆”“福慶初新,壽祿延長”一類。
這邊拜得正歡,那邊爆竹聲噼噼啪啪響得熱鬧。唐朝的”爆竹“,真正是字面意義上的爆竹,就是拖來一大堆竹竿往火堆里扔,竹中間有空氣,被火燒爆的時候就會“噼里啪啦”地響。
大年初一早晨,唐朝人喜歡在院里豎一根很長很長的底部埋扎在土里,竿頂飄懸著紙或布做的長條子,在風中抖動,這叫“幡子”。后來這種風俗傳到日本,演變成了“鯉魚飄”。門口上也有活動,要更換桃符和門神。
據敦煌文書中記錄,“歲首賞屠蘇酒、五辛盤、假花果、膠蘇餳”。相傳屠蘇酒有“辟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之功效。唐人喝這種酒有一種十分有趣的方法,就是自年少者起,年長者居末,據說是因為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后與酒。
唐人開放,喜歡熱鬧。元日以后,長安城里家家戶戶都或設宴邀請親戚朋友來做客。人們相互拜年,走到誰家吃到誰家,“遞余食相邀,號為傳座”。所以這一天每頓飯千萬不要吃太飽。
【宋】
到了宋代,春節是真正豐富歡騰起來了。
每到除夕之日,宋代宮廷中都要舉行盛大的驅儺活動。皇帝的親事官和當班的士兵兒都要帶上形態各異的面具,身著“繡畫色衣”,有的手持“金槍”,有的拿“龍旗”,還有的佩帶“木刀劍”等,扮演成魁梧的將軍、鎮殿門神、胖而黝黑的判官,還有鐘馗、灶神、土地神及各路神仙,參與者達上千人。他們組成隊列,一路將妖魔鬼怪趕出宮外(“驅祟”),然后再將鬼怪埋起來(“埋祟”),用意在于驅鬼求吉。
“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吃過年夜飯后,宋朝迎來了徹夜不眠的大年夜。孩子們跑到外面,繞街唱兒歌:“賣癡呆,千貫賣汝癡,萬貫賣汝呆,見面盡多送,要賒隨我來,”這叫做“賣癡呆”,兒童以此相戲謔,也寄托人們希望來年變得聰明的意愿。
正月初一,三更過后、五更來臨之時,爆竹聲便響徹天空,尋常百姓競相燃放爆竹,開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動。宋朝出現了一種有意思的拜年方式——送名片。許多士大夫由于要拜年的家數太多,便委托家仆手持自己的“名刺”(名片)前往拜賀。
在宋代,朝廷在春節期間會蠲免公租屋的三日房租,并允許“關撲”三日,即正月初一、初二、初三這三天。“關撲”是一種以物品為彩頭賭擲財物的游戲。雙方約好價格,用銅錢在瓦罐內或地下扔擲,根據銅錢的正反來判定輸贏。買者若賭贏了,免費取走所撲物品;若賭輸了,則必須按照價給錢,而東西不能動。朝廷允許關撲之日,市民盡可縱情賭博,城內幾乎所有東西都可參與賭博,關撲者通常會“歌叫關撲”,通過吆喝聲來招攬行人。馬行、潘樓街等熱鬧去處架起彩棚,棚內盡鋪陳珠翠、靴鞋、花朵、玩物之類任人關撲。夜幕降臨,貴家婦女也走出深宅大院,進入賭場觀看人們賭博,到市店飲宴,真真是好一派賭博風光。
【明】
(明)崇禎《泰州志》載:“至日(除夕),亦祀神、祀先,并接灶,換桃符,帖春聯,合家圍爐‘守歲’。”明代在除夕之夜,家家會點燈熬夜,辭舊年,迎新春。
農歷正月初一五更后,各家焚香、放爆竹,并在院子里將門栓或門杠往地上拋三次(跌千金),祈祝吉利。飲椒柏酒,吃“扁食”(餃子)后,然后就開始拜年的活動了。明代也有送名片的習俗,而且風氣更勝。人們會在家門前掛一紅紙袋,上寫“接福”二字,用來接收各方投刺。
在春節期間,男女老幼皆以金箔紙折成飛蛾、蝴蝶、螞蚱等形狀的飾物,插在頭上,用于烘托喜慶氣氛,名為戴“鬧嚷嚷”。大的鬧嚷嚷有巴掌那么大,小的如銅錢大小。一般人都是戴一個,也有故意炫富的有錢人,在頭上插滿了鬧嚷嚷。
從正月初十到正月十六,是賞燈的日子。每年的這個時候,各地的置燈工匠和商人紛紛云集京城,把自己的產品拿到東安門外迤北大街售賣。燈市上形形色色的花燈應有盡有,前來賞燈的人來來往往,熱鬧非常。正月十四開始試燈,各種花燈開始點亮懸掛,正月十五燈會正式開始,正月十六罷燈。
罷燈這天晚上,京城的婦女著節日盛裝,結伴夜游,由其中一人持著點燃的香在前面走,其余的人跟在后面,名為“走百病”,祈禱在新的一年里無災無咎。如果走過的地方有橋,就三五個婦女相攜而過,取度厄之意。在城門處,婦女還會在黑暗中摸索城門釘,如果能摸到,就是吉兆。這一夜,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都通宵不閉,任由百姓往來,士卒校尉則通宵巡邏,維持秩序。至此,年才算是真正過完。
【清】
到了清朝時期,很多地方都有了“饋歲”“別歲”“守歲”的習俗。在歲除前或歲除這天,親戚友人各制糕點、果品之類相互贈送,這就是“饋歲”。而“別歲”是指兩種活動,一指“子弟向家長拜慶”或“舉家長幼相拜揖”,二指“酒食聚食”,也就是吃團圓飯。而“守歲”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了。在黃昏之后,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飲酒作樂,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同時,除夕發放壓歲錢在當時也十分盛行,而且當時對壓歲錢的重視,要遠勝于后代。除夕未到,壓歲錢早已經備好。清代壓歲錢一般是用紅繩子串著賜給孩子們鎮邪與祈福的錢物。或者是小金錁子,大戶人家還可以做成不同的形狀,如《紅樓夢》中提到就有梅花式的,有海棠式的,有“筆錠如意”的,還有“八寶聯春”的。
清代也有投刺的拜年習俗,而且大約從這個時候起,又增加了“團拜”的拜年形式。清人藝蘭生在《側帽余譚》中就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
清代的元宵節更加豐富和熱鬧,因為這個時候的燈和煙火的種類都更加地豐富和多樣。如《清嘉錄》中載:“臘后春前,吳趨坊、中衙里、皋橋、中市一帶,貨郎出售各色花燈,精奇百出。如像生人物則有老跎少、月明度妓、西施采蓮、張生跳墻、劉海戲蟾、招財進寶之屬;花果則有荷花、梔子、葡萄、瓜藕之屬;百族則有鶴鳳鳷鵲、猴鹿馬兔、魚蝦螃蟹之屬;其奇巧則有琉璃球、萬眼羅、走馬燈、梅里燈、夾沙燈、畫舫、龍舟,品目殊難枚舉。”
而這時候的煙火除繼承了宋明“各色煙花,精巧斗奇”的特點外,場面更甚。彩燈與煙花交織在一起,滿街燈火通明,火樹銀花,那該是怎樣一種絢麗的景象。猜燈謎的習俗在清代十分流行,也是《紅樓夢》中提及,人們會制下燈謎粘在燈上,并預備下香茶細果以及各色玩物,為猜著之賀。此外從元旦到元宵節,還有舞龍、踩高蹺、秧歌、旱船、竹馬等活動,每天社火不斷,鑼鼓喧天,熱鬧非常。
不得不承認,古人過年比我們有閑情逸致也更講究習俗禮數。而伴隨著團圓飯、春晚吐槽和程序化的微信拜年,我們的新年好像就這么又索然無味地過去了。我們好像每一年在感嘆著:“這年味,是越來越淡了。”皮(習俗)之不存,毛(年味)將焉附。這其間,恐怕正是由于許多舊有的春節習俗淡出了我們的生活。而如何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的春節傳統習俗,正是值得我們現在應該思考和解決的問題。于我,也只能穿越到千年前,和那古人過一回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