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紫禁城里是怎么過大年的呢?在清朝皇宮中,過完小年,下一個重要年節就是除夕了,清宮在守歲時雖沒有春晚看,但卻有極其豪華的家宴。不過,也是宴無好宴喲。對于參加家宴的人來說,他們只要人到了就好,坐在那擺擺樣子的,并不能真的吃喝。
而皇帝在進膳進酒進茶的時候,與宴者還得叩頭行禮。也就是說,不單與宴者難受,吃的人也不痛快。試想一下,乾隆爺剛進了一口膳,底下迅速跪倒一片,他回一句,“平身?!彼砸豢诓瑁紫掠止虻挂黄?,他再一句“免禮”。如此繁文縟節,能吃好才怪。
同時,在筵席開始、結束的時候都會演奏中和韶樂。中和韶樂在清代樂制中是規格最高的,重大節日、慶典里都會演奏,過年就更少不了啦!
除夕夜除了充滿儀式感的家宴,還有令人期待的餃子。清朝前期是崇尚吃素餡餃子的,一方面,因為清太祖努爾哈赤一生征戰,殺人無數,為表對無辜者的憐憫,努爾哈赤就對天起誓,以后每年除夕只吃素餡餃子,另一方面,皇帝信佛,皇帝吃的餃子與敬佛的餃子一塊下鍋,因此餃子不宜用肉餡。
素餡餃子的餡料主要以干菜為主,包括長壽菜、金針菜、木耳、蘑菇、筍絲、面筋等。但到了中后期,已經有皇帝開葷了,比如光緒帝,在《清宮膳食檔》中就記載:“光緒十一年,萬歲爺在養心殿進煮餃子。第一次進豬肉長壽餡十二只。第二次進豬肉菠菜餡十二只?!?/span>
乾隆爺是很看重這頓餃子的,他曾在弘德殿舉辦過“進煮餑餑儀式”?!梆G餑”就是餃子。根據儀式,乾隆爺吃餃子需四盤調料,分別裝醬小菜、南小菜、姜汁和醋,餃子分兩碗,一碗中放素餃子6個,另一個放帶銅錢餃子2個,確保乾隆爺來年行好運。
除夕夜的餃子,煮餃子的時辰也是必須把握的剛剛好。一般當皇帝登上乾清宮的臺階時,御膳房便開始將餃子下鍋了,而皇帝在乾清宮左側昭仁殿東小屋坐穩了,餃子也就恰好出鍋了。您可別小看了這簡單的下鍋出鍋,這也是常年累月訓練出來的。
清官規制,自臘月底至正月間,皇帝每過一座門檻,隨侍太監就要放一掛鞭,長此以往,御膳房就能根據鞭炮來判斷煮餃子的時辰了。
不過說是除夕夜餃子,其實已經是大年初一了。據清史資料記載:“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span>
“子”為“子時”,也就是23:00點-1:00點,交與“餃”諧音,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有“喜慶團圓”的意思。所以,餃子是除夕夜包好,真正要吃上已經是正月初一了。
子時,除了吃餃子,還要一項重要的儀式,叫“元旦開筆”。清朝時期稱春節為元旦,“元旦開筆”又被叫做“明窗開筆”。
故宮博物院養心殿東暖閣中,曾有一塊乾隆爺親筆御書的“明窗”匾掛于墻上。每年的“明窗開筆”儀式就在這里進行的。
“明窗開筆”始自雍正,原本只是流行于民間的一種過年習俗,雍正之后成為清朝定制?!懊鞔伴_筆”儀式中有三樣器物是必不可少的,即玉燭長調燭臺、萬年青、萬年枝毛筆和金甌永固杯。
整個元旦開筆儀式其實只有簡單的幾步,也沒啥技術含量,只要會寫字會喝酒就行。
首先,皇帝親手點燃玉燭長調燭臺,再把屠蘇酒倒入金甌永固杯。挺符合古代中國的“藏禮于器”的禮儀制度的,“金甌無缺,玉燭長調”,作為寓意國土永固、治理有方的習語,正好承載了清代帝王們新年的美好心愿。
“金甌”原意指酒杯,也泛指疆土之穩固。所以,乾隆爺對用來飲屠蘇酒的“金甌永固杯”十分看重,據清《內務府活計檔》記載,在制作過程中的每道工序之前都要先精細地畫圖樣呈覽,直至乾隆爺滿意為止。
如今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清乾隆金嵌寶金甌永固杯為圓形口,口邊刻有回紋。杯口邊鑄有“金甌永固”“乾隆年制”篆書四字款;通體滿鏨寶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紅、藍寶石為主。杯兩側為雙立夔耳,底部以象首為足,象耳略小,長牙卷鼻,外形呈鼎式。共鑲有大小珍珠11顆,紅、藍寶石21顆,均選用上等紅藍寶石,其中部分是星光紅藍寶石。
然后手握萬年青筆寫下新年的第一筆。清乾隆二十五年,乾隆皇帝在元旦開筆中寫道:“二十五年元旦,天下太平,萬民安泰……武成功定,休養生息”以及“宜入新年,萬事如意,三羊開泰,萬象更新,和氣致祥,豐年為瑞”等等。
寫好的吉字要放入專門的黃匣內封存,不許任何人拆看,每位皇帝都有專屬黃匣,他所寫的元旦開筆吉字均完整地封存在內,并且要求其子子孫孫,都“不許開看”。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樣,嘉慶帝才有了這樣的一份“嘉慶元年元旦……”的開筆,要知道,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乾隆爺才舉行禪位大典,所以,在嘉慶帝在寫下的時候他還未正式登基。乾隆爺當年的開筆年號就是寫的乾隆六十一年。
最后一步,喝酒!將金甌永固杯里的屠蘇酒一飲而盡,“明窗開筆”的儀式也就算結束了。
新春飲用屠蘇酒有辟除疾病、健康長壽的意味,并且由來已久,北宋王安石就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詩句。
滑稽的“祭灶唱戲”、只有儀式感沒有宴的“除夕家宴”、精確準時的“除夕餑餑”、子時的“元旦開筆”……乾隆爺的新年活動才剛剛開始,紫禁城里的年味也還沒到最濃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