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風水?最簡單的概括的話,就是創造宜人環境的方法及經驗。可以認為,“風水”是中國古代即已產生的一種環境設計理論和初級的環境科學。
比如建筑的選址時,該環境是否適宜蓋建筑,建筑是否對環境有不良影響,建筑的朝向與通風是否適宜,建筑的規模和尺度是否會改變自然景觀,若有重大影響如何讓建筑與自然共存,同時建筑是否能為人帶來適宜的居住感受及體驗,規劃城市時對河流山川的利用,地質是否良好,有無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還有更多諸如此類的考慮,而這些考慮也都是風水。這么來看,風水的依據其實就是自然科學。
建筑風水為什么幾千年能夠保留下來,是有它的道理的。建筑風水中的“氣”和“水”,都是經過長期實踐和思考后總結出來的,是在大量的經驗基礎上,以統計概率的形式表達的。有些學者片面地理解中國文化,認為建筑風水不能和西方的思想體系接軌就是迷信的。
對建筑風水不加研究就加以否定,這本身就是一種迷信。
中國古代的思想是對自然極其敬重的。中國人拜的最高的神是什么?不是佛,是天。天代表了自然神,代表了自然萬物。在天壇舉行的祭祀活動是皇帝各種祭祀典禮中等級最高的。這代表了中國古代人民對自然有最基本和清醒的認識:天,是萬物的主宰。放到現在而言就是自然是萬物之本,順應自然,利用自然,才是生存與天地自然之中的最佳方式,其實就是通過大量實踐經驗掌握自然規律,不然二十四節氣是子虛烏有之說嗎?
利用前人總結的經驗進行城邦、住宅場所等的選址、規劃、設計,這種經驗由于被驗證過太多次之后才會被推崇為風水中的一個理論,而這理論在實際應用中,大多只會告訴你一個結論,究其為何,大概與今日的計算機軟件相似,你只需輸入一個變量,它輸出一個結果,對于具體計算機如何進行二進制轉化的運算過程未必很清楚。
但是就是因為風水的這個“黑盒”性質導致其在日常生產實踐中十分好用,未必有很高文化修養的人也可根據其道理進行設計建造等禁忌的規避,所以風水才會廣泛被古人認可。種種條目有點類似與古代大眾版的“基礎規劃設計規范”,但跟《營造法式》又并非一回事。雖然看似風水很“玄”,但其實風水之中的基本原理卻是十分易懂的。
風水格局與生態環境
負陰抱陽,背山面水,這是風水觀念中宅、村、城鎮基址選擇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格局。
所謂負陰抱陽,即基址后面有主峰來龍山,左右有次峰或崗阜的左輔右弼山,或稱為青龍、白虎砂山,山上要保持豐茂植被;前面有月牙形的池塘(宅、村的情況下)或彎曲的水流(村鎮、城市);水的對面還有一個對景山案山;軸線方向最好是坐北朝南。
但只要符合這套格局,軸線是其他方向有時也是可以的。基址正好處于這個山水環抱的中央,地勢平坦而具有一定的坡度。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背山面水基址的基本格局。具體來說,理想的風水格局應具備以下的形勢,名稱及相應位置如下(如圖1);
1、祖山:基址背后山脈的起始山;
2、少祖山:祖山之前的山;
3、主山:少祖山之前、基址之后的主峰,又稱來龍山;
4、青龍:基址之左的次峰或崗阜,亦稱左輔、左肩或左臂;
5、白虎:基址之右的次峰或崗阜,亦稱右弼、右肩或右臂;
6、護山:青龍及白虎外側的山;
7、案山:基址之前隔水的近山;
8、朝山;基址之前隔水及案山的遠山;
9、水口山:水流去處的左右兩山,隔水成對峙狀,往往處于村鎮的入口,一般成對地稱為獅山、象山或龜山、蛇山;
10、龍脈:連接祖山、少祖山及主山的山脈;
11、龍穴:即基址最佳選點,在主山之前,山水環抱之中央,被認是萬物精華的"氣"的凝結點,故為最適于居住的福地。
不難想象,具備這樣條件的一種自然環境和這種較為封閉的空間.是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態和良好的局部小氣候的。
我們都知道,背山可以屏擋冬日北來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日南來涼風;朝陽可以爭取良好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運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且可適于水中養殖;緩坡可以避免淹澇之災;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調整小氣候,果林或經濟林還可取得經濟效益和部分的燃料能源。總之,好的基址容易在農、林、牧、副、漁的多種經營中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自然也就變成一塊吉祥福地了。
風水格局的空間構成
中國人自古以來在選擇及組織居住環境方面就有采用封閉空間的傳統,為了加強封閉性,還往往采取多重封閉的辦法。如四合院宅就是一個圍合的封閉空間;多進庭院住宅又加強了封閉的層次。
里坊又用圍墻把許多庭院住宅封閉起來。作為城市也是一樣,從城市中央的衙署院(或都城的宮城)到內城再到廓城,也是環環相套的多重封閉空間。
而村鎮或城市的外圍,按照風水格局,基址后方是以主山為屏障,山勢向左右延伸到青龍、白虎山,成左右肩臂環抱之勢,遂將后方及左右方圍合;基址前方有案山遮擋,連同左右余脈,亦將前方封閉,剩下水流的缺口,又有水口山把守,這就形成了第一道封閉圈。
如果在這道圈外還有主山后的少祖山及祖山,青龍、白虎山之側的護山,案山之外的朝山,這就形成了第二道封閉圈。
可以說,風水格局是在封閉的人為建筑環境之外的又一層天然的封閉環境。它的空間構成的基本模式。
風水與景觀
風水學說雖然是按照“氣”、“陰陽”、“四靈”、“五行”、“八卦”等風水學說來考慮的,但出于“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認為人與自然應取得一種和諧的關系。所以,追求一種優美的、賞心說目的自然和人為環境的思想始終包含在風水的觀念之中。居住環境不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也要有良好的自然景觀和人為景觀。
按照上述理想的風水選址,常包含以下的景觀因素:
1、以主山、少祖山、祖山為基址背景和襯托,使山外有山,重巒疊蟑,形成多層次的立體輪廓線,增加了風景的深度感和距離感。
2、以河流、水池為基址前景,形成開闊平遠的視野。而隔水回望,有生動的波光水影,造成絢麗的畫面。
3、以案山、朝山為基址的對景、借景,形成基址前方遠景的構圖中心,使視線有所歸宿。兩重山巒,亦起到豐富風景層次感和深度感的作用。
4、以水口山為障景、為屏擋,使基址內外有所隔離,形成空間對比,使入基址后有豁然開朗、別有洞天的景觀效果。
5、做為風水地形之補充的人工風水建筑物如寶塔、樓閣、牌坊、橋梁等,常以環境的標志物、控制點、視線焦點、構圖中心、觀賞對象或觀賞點的姿態出現,均具有易識別性和觀賞性。如南昌的滕王閣選點在"襟三江而帶五湖"的臨江要害之地,武漢的黃鶴樓、杭州的六合塔等,也都是選點在"指點江山"的選景與賞景的最佳位置,均說明風水物的設置與景觀設計是統一考慮的。
6、多植林木,多植花果樹,保護山上及平地上的風水林,保護村頭古樹大樹,形成郁郁蔥蔥的綠化地帶和植被,不僅可以保持水土,調節溫濕度,選成良好的小氣候,而且可以形成鳥語花香、優美動人、風景如畫的自然環境。
7、當山形水勢有缺陷時,為了"化兇為吉",通過修景、造景、添景等辦法達到風景畫面的完整諧調。有時用調整建筑出入口的朝向、街道平面的軸線方向等辦法來避開不愉快的景觀或前景,以期獲得視覺及心理上的平衡,這是消極的辦法。而改變溪水河流的局部走向、改造地形、山上建風水塔、水上建風水橋、水中建風水墩等一類的措施,則為積極的辦法,名為鎮妖壓邪,實際上都與修補風景缺陷及造景有關,結果大多成為一地的八景、十景的一部分,形成了風景點。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依照風水觀念所構成的景觀,常具有以下的特點:
1、圍合封閉的景觀:群山環繞,自有洞天,形成遠離人寰的世外桃源。這與中國道家的回歸自然,佛家的出世哲學,陶淵明式的烏托邦社會理想和其美學觀點,以及士大夫的隱逸思想都有密切的聯系。
(根據風水理論常需在山上建塔,水中建閣,河上建橋及修筑其它風水建筑。這些建筑往往成為村鎮標志,風景構圖中心或觀景點。)
2、中軸對稱的景觀:以主山--基址--案山--朝山為縱軸;以左肩右臂的青龍、白虎山為兩翼;以河流為橫軸,形成左右對稱的風景格局或非絕對對稱的均衡格局。這又與中國儒家的中庸之道及禮教觀念有一定的聯系。
3、富于層次感的景觀:主山后的少祖山及祖山;案山外之朝山;左肩右臂的青龍白虎山之外的護山,均構成重巒疊嶂的風景層次,富有空間深度感,這種風水格局的追求,在景觀上正符合中國傳統繪畫理論在山水畫構圖技法上所提的"平遠、深遠、高遠"等風景意境和鳥瞰透視的畫面效果。
4、富于曲線美、動態美的景觀:筆架式起伏的山,金帶式彎曲的水,均富有柔媚的曲折婉蜒動態之美,打破了對稱的構圖的嚴肅性,使風景畫面更加流暢、生動、活潑。
綜上所述,透過玄學迷信的幃幕,我們可以看到,實質上做為一種環境設計的風水術,在創造美好的居住環境方面,不僅十分注意與居住生活有密切關系的生態環境質量問題,也同樣重視與視覺藝術有密切關系的景觀質量問題。在這種環境設計中,景觀設計,功能與審美是不可分離的統一體。
我們還可以看到,中國的風水觀念實際受到中國傳統的儒、道、釋諸家哲學以及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深刻影響,是綜合了中國文化的產物。
在論及風水界時,我們既要充分理解和吸收學術界的最新成果,又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風水學是一種傳統文化現象,一種廣泛流傳的民俗,一種擇吉避兇的術數,一種有關環境與人的學問,一種有關陰宅與陽宅的理論與實踐系統的理論,是人們長期實踐經驗的積淀。
從現代科學理論來看,風水學是地球物理學、水文地質學、環境景觀學、生態建筑學、宇宙星體學、地球磁場方位學、氣象學和人體信息學合一的綜合性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