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以其獨特的構思、巧奪天工的營造而馳名中外,引起人們的贊美和感嘆。古代建筑隨著人類智慧的增長而發展,由最初簡單的抵御防護功能擴展為承載多種社會功能,富有多樣文化內涵,構成了中國意味悠長的建筑文化。
中國建筑的優美與魅力,不僅僅在于它們外觀的壯麗與雄偉,更在于它們身后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如《老子》和《易經》所倡導的“大道”。對古人來說,幾乎所有的學問都來源于《易經》。就像木匠的祖師爺魯班,也是一個精通《易經》的人,讓他的建筑技術和木工技藝突飛猛進。
《魯班經》是建立在《易經》基礎上的,和《易經》息息相關。書里面有一句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經常被過去的木匠掛在嘴邊。這句話既體現了《易經》的原理,也有美好的寓意,老祖宗生活中處處講究吉利、吉祥,把追求幸福的愿望寄托在身邊的一器一物上。
凳不離三。寓意:和睦相處。過去的長條木凳,可以讓好幾個人坐在一起。長凳的長度,不能是一個整數,它的尾數要帶一個“三”,如二尺三,四尺三等等。“三”作為數字,屬于離卦,離為火,火對應五德中的“禮”。三人成“眾”,大家要想聚在一起,坐在一起,沒有沖突,就要遵守人與人之間的“禮節”。
門不離五。寓意:財福滿門。過去的門,無論大小,長寬的尺寸要帶一個“五”的尾數。“五”作為數字,屬于巽卦,巽卦的方位是東南方。古人建造房屋,一般是坐北朝南,這樣便于采光。只有官府的衙門才會開正南門,一般民居都是要偏東一些,也就是開東南門,因為古人認為巽位(東南方位)是財位,而大門是整個家宅的“氣口”,這樣便于吸納財氣。“門不離五”也有五福臨門的意思。
床不離七。寓意:生活安穩。過去的床的長寬尺寸,尾數要有“七”,如二尺七寸、三尺七、四尺五寸七等等。“七”作為數字,屬于艮卦,艮卦代表山,有穩定、安靜的含義。床的安穩,用來象征生活的安穩。什么是生活安穩?就是晚上能睡得著,沒有良心不安,沒有對明天的憂慮,也就是俗話說的“心安穩,床安穩”“睡不著覺,不能怨床歪”。
棺不離八。寓意:積德行善是給兒孫積福。過去的木匠打棺材,不管去世的人有多高多矮,棺材一律是八尺,不能多也不能少。“八”作為數字,屬于坤卦,坤卦代表大地,厚德以載物。人死了,什么都帶不走,積累的財富反而會讓后代好逸惡勞,帶來災禍,所以人活著,不如積德行善,可以給子孫帶來福報。
桌不離九。寓意家庭興旺。這里的“桌”指過去吃飯的方桌或者八仙桌,桌子的長寬高度尺寸,還是要帶個“九”的尾數,如二尺九寸、三尺一寸九分、四尺八寸九分等等。在《易經》中,“九”代表“陽”,是一個吉祥、神圣的數字,可以象征天,天分九層,就是“九天”。人在桌子上吃飯,民以食為天。一家人聚在一起,有吃有喝,衣食無憂,家庭興旺。
對于中國古建筑的設計指導思想,自始至終都力爭與易學的“觀物取象”、“法天象地”原則吻合,這是“天人合一”論在中國古建筑設計構思上的藝術運用。自秦、漢以來,這種易經人文下的建筑設計指導思想,一直延續到封建社會后世。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就是周易“象天法地”的體現。
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為中心,紫禁城作為皇城的核心部分居于全城中心,以此象征居天中心的帝座紫微垣。城內道路經緯有序,井井有條。我們的先民把數的元素外化融入到建筑之中,不僅使建筑中的數和天象、天文、陰陽、時令、地理、地利等融為一體,也借助于建筑中數的意象來表達審美、和諧、平衡、吉祥、美滿和等階的價值追求。
易學創立了“陽奇陰偶”的數字奇偶觀念,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并且特以九、六為陰陽的代表,規定奇數對應天,屬于陽性,象征吉祥、幸福、和諧與美滿;偶數對應地,屬于陰性,有陰冷和不祥的意義。
中國古代有“九重天”之說,建筑構造“九”數的重復出現,意在暗合寰宇之“九重”。拿北京天壇來說,它分上、中、下三層,第一層徑九丈,取“一九”之意;第二層徑十五丈,取“三五”之意;第三層徑二十一丈,取“三七”之意。此外,天壇的高度、壇面石塊、欄板數目均采用了一、三、五、七的陽數,暗合“太極”和“九重天”。中國傳統社會常常借用數字來表達某種美好的愿望。
在不同的古建筑背后,隱藏和蘊涵著易經宇宙觀,讓無形的哲理通過有形的建筑展現出來。中國古建筑就是道器結合、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