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橋是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安平橋東起興安路,上跨安海灣,西至水頭街,橋梁全長2255米,是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境內連接晉江市和南安市的一座橋梁,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是古代橋梁建筑的杰作。
安平橋的歷史傳說
相傳安海這地方常年遭洪水和海潮的雙重侵襲,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祈神拜佛,也無法改變這種苦難。有人說這是東海和南海的兩條孽龍在作祟。一位在此修煉的道人知道了,他想為民除害。
有一天他見到這兩條孽龍在海灘上嬉戲,等到它們玩累了在睡覺時,道人就做起仙術鎮住孽龍。然后決定將它們挑去填常年水患的安海港,于是道人化出兩個大畚箕和一把大鐵鏟,把這兩條孽龍鏟到畚箕上。頓時海灘上留下了兩個大窟窿,后來水流積聚就變成了現今的“龍湖”和“虺湖”。
“龍湖”是黑龍住過的地方,所以這個湖的泥土是黑色的。“虺湖”是赤龍睡過的地方,因此這個湖的淤泥是赤色。再說道人挑著這兩筐孽物走到一處叫大山后的地方,由于跨越溪澗時,步子邁得過大,一下子將扁擔壓斷了,兩條孽龍從夢中醒來,趁著道長不及下手,變作兩堆土,真身飛上天去了。
這兩堆土就成了現的“黑麒麟山”和“赤麒麟山”,有人說這兩座山推去填“龍湖”和“虺湖”正好絲毫不差。道長看沒收拾好這兩條孽龍,就悶悶不樂地回靈源山繼續修煉。
若干年后,安海地界大雨下個不停,九溪十八澗的大水翻過了石壁峽,直沖安海港而來。得道成仙的道長在靈源山頂望見那兩條孽龍又在作怪,便運功吐出一條七彩鎖鏈,從安海鎮跨過海灣,直到南安的水頭鎮,孽龍見狀嚇得魂飛魄散,馬上潛入水底,逃到大海去了,大水也退了。百姓們見到長虹驚退了孽龍,怕以后它們又卷土重來。
有人就提議用長條大石,一段一段地鋪砌起來,建造一條天長地久的鎖蛟玉帶,一來鎮鎖孽龍作怪,二來便于兩縣百姓往來。這意見馬上得到人們的支持,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很快這條長達五里的跨海大石橋終于建造起來了。從此,孽龍再也不敢來興風作浪。各地商旅船只,相邀而來。于是商業日益發達,莊稼則年年豐收,百姓們安居樂業,這座橋就被稱作“安平橋”,因為橋長五里,又俗稱為“五里橋”。
安平橋的前世今生
安平橋始建于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由僧人祖派主持、黃護與僧智淋捐款倡建跨海石橋安平橋,但因工程浩大,而未能完成;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泉州郡守趙令拎到主持續建安平橋,黃逸響應續建;紹興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安平橋全橋竣工投入使用。
明永樂二年(1404年),里人黃韋修復安平橋;天順三年(1459年),誓民安口國募修安平橋,為安平橋落成以來的第一次較大規模的維修;成化及萬歷年間,安平橋又有兩次重修。
清雍正三年(1725年)秋,山洪暴漲,安平橋崩壞數段,用木板搭設接渡;雍正四年(1726年),泉州知府張無咎重修安平橋;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施開泰、黃世瑤等重修安平橋;嘉慶十二年(1807年),黃元溶倡修安平橋,中亭立有徐汝瀾;嘉慶十三年(1808年),所撰《重修安平橋記》碑記;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黃元禮、施繼輝續修安平橋。
清同治五年(1866年),安平橋重建中亭。清光緒九年(1883年),林瑞崗、蔡啟昌等人倡修安平橋,陳楷撰碑記載。清光緒十七年(1901年)六月,安平橋再毀壞,陳纜駒等主持重修安平橋。
民國17年(1928年)1月,因安平橋毀壞,踴躍募捐,重修安平橋;1961年3月4日,安平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中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2月,安平橋依原狀進行全面翻修開工;1985年5月,安平橋翻修竣工;2007年底,安平橋搶險加固工程開工;2009年7月24日,安平橋搶險加固工程驗收投入使用。
安平橋橋墩用花崗巖條石橫直交錯疊砌而成,有長方形、單邊船形、雙邊船形3種不同形式,單邊船形一端成尖狀,另一端為方形,設于較緩的港道地方;雙邊船形墩,兩端成尖狀,便于排水,設在水流較急而較寬的主要港道。
橋上筑憩亭,東端為水心亭,西端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周圍保存歷代修橋碑記,亭前佇立護橋將軍,頭戴盔,身著甲,手執寶劍,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藝術品;在三亭中間,還有2座雨亭;橋面兩側有石護欄,欄柱頭雕刻獅子、蟾蜍等形象;橋兩側的水中筑有對稱的方形石塔,還有圓塔。橋的入口處筑有白塔,平面呈六角形,空心。
安平橋既是一座歷史之橋、文化之橋、商貿之橋,也是一座友誼之橋、合力之橋。八百多年過去了,其間風風雨雨,滄海桑田,漫步安平橋,海風拂面,波光蕩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