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的影響,各地的學子雖然都沒能準時地回到學校開啟新學期的學習生活,但“停課不停學”,現在在家網上學習成了普遍現象。各個學齡的孩子們人手一臺移動設備,這場景就如很早以前的小學科幻作文“預言”的那般。
在古代學堂背誦四書五經的前輩,應該是怎么也想不到只是坐在屏幕前,就可以在知識的海洋里暢游吧。那么,古代的學堂都是什么樣的呢?古代學堂的學費是多少?古代學堂又是什么時候開學的呢?
中國最早的學堂
最早的學堂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根據《孟子》的記載,“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xiáng]”,而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則有“禮官養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盡管歷朝歷代學堂的名稱稍有出入,但共同點是:能在最早的學堂接受教育的只是少數的貴族子弟。相比于現在德智體美勞全面進行,并且接受教育不分等級的學校,大家是否感到一點點幸福呢?
不過,隨著古代學堂和教學思想的不斷發展,這種情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更多的平民學子也能夠獲得學習的機會。
古代學堂的發展
1、春秋時期:孔子興辦私學
孔子作為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在春秋時期提出了“有教無類”,大大地擴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圍,突破了官府對教育的壟斷。而私塾的興起便是起源于此。
時至今日,提起古代學堂,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孔子講學,可以說是影響深遠了。
2、隋唐時期:科舉制度完善
隋唐時期,科舉制度逐漸完善,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學校體制。我國最早的書院,松洲書院就起源于唐朝。
松洲書院遺址
隨著書院的進一步興起,不同朝代的書院更是表現出了強烈的時代特色。
3、宋代:活躍的學習氣氛
宋代學堂注重討論和讓學生自己講述心得,可以說是歷史上出名的氣氛活躍,有名的四大書院:嵩陽書院,岳麓書院,應天書院,白鹿洞書院便是起源于宋朝。
4、明朝:勇于發聲的讀書人
明朝后期的書院師生大都堅持評識朝政,經受嚴酷的政治壓力而決不屈服,其中的翹楚東林書院內的對聯更是寫著:“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弊肿昼H鏘,將讀書人為國為家的一腔熱忱表現得淋漓盡致。
5、清朝:官學化的巔峰
清朝時期無論是書院的設立、經費還是招生與考核,都是由官府控制。其中作為清朝中央國學的國子監更是由歷代清帝直接過問。盡管國子監收有留學生,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貢獻,但后期的國子監管理日漸腐敗,還是成為了清政府粉飾太平的附庸。
6、近代:新式學堂的興起
我國首個新式學堂:京師大學堂就是在近代創立,作為我國多所知名學府的前身,是我國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綜合性大學,統轄各省學堂,可以說是近代學堂中“大哥”一般的存在。
古代學堂的學習內容有哪些呢?
古代學堂的學習內容
雖然大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不同時期學習的側重也有所不同,但總結下來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六種基本才能。
禮即禮節,相當于我們的德育課;樂是音樂、詩歌、舞蹈等;射即用以鍛煉體格的射箭技術;御則是指駕馭馬車的技術;書是書法;數即算學,也就是讓很多人頭疼的數學。
另外,古代的學子可沒有我們現在這樣的義務教育,根據朝代的不同,學費也有不同的規定。
古代學堂的學費
夏商周時期,學堂為貴族而設,是“學在官府”,所以并沒有學費一說。到了春秋時期,隨著學堂的普及,上學需要交學費就成了自然的事情,孔子有云:自行束脩[xiū]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意思是:給我十條肉,我便教你。所以古語中的“束脩”就成了學費的代名詞。
而歷史上學費最高的時期便是隋唐了,隨著科舉制度的產生,上學與為官有了密切的聯系,想通過求學而走上仕途的寒門學子數不勝數,這便刺激了學費的上漲。
與隋唐正相反的是宋朝,官家不止包辦了學費,甚至還會給一些“太學”的學生發放補助,可以說是很支持學子們的學習事業了!而明清時期的私塾學費則是老師和家長“商量著來”,少則80斤,多則120斤的麥子就成了私塾先生的主要經濟來源。
古代學堂的開學時間
最后,古代的開學時間與擁有寒暑假的大家不同,古代學堂大都需要避開農忙時間,所以在沒有空調暖氣羽絨服的年代,學子通常在瑟瑟寒風和鵝毛大雪中,一邊求學一邊冷的直跺腳。
說到這兒,在暖暖的房內上著網課的大家是否有了一絲因為對比而產生的滿足感呢?
疫情當前,無聊難免。迫切地想要出門釋放天性的各位,一定要再忍一忍,在家做好手頭的事情,讓我們一起等到山河無恙,人間皆安之時,在春暖花開中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