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皇家宮殿建筑,不光是在研究建筑,也是在研究古代的城市規劃、人口發展、軍事、經濟、文化等各種內容,從而勾勒出出古代社會的基本面貌。
中國皇家的宮殿建筑是中國古典建筑討論的核心。為什么這么說呢,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皇家宮殿體量巨大,建造難度大,技術復雜,對當時的歷史時期影響深遠;二是皇家建筑在史料上記載豐富且詳細,幾乎歷代皇家建筑都有大量的文章記載,甚至皇家建筑的形制會當做國家的基本制度被記錄下來,專門著書歌頌;三是,中國古代的皇宮,并不只是一個孤立的建筑群,而是會和當時的都城規劃建設一起考慮,從而融入到城市建筑當中,這是其它任何類型的建筑都不可比擬的。
我們聊古代的皇家宮殿建筑,當然離不開一個建筑——準確地說是一組建筑群,那就是明清的皇家宮殿:紫禁城,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的建筑無疑是偉大的,而更令人贊嘆的,則是故宮做為皇城,包括外圍的宮城、再外圍的外城之間的聯系,也就是我們上次說的皇宮與城市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關系。
說起故宮的建筑與規劃,就必須站在城市的角度去看。
故宮內部的規劃設計十分有特點,三朝五門,前朝后寢,東西六宮,中軸對稱...從故宮延續到宮城外,也是中軸對稱,又有左祖右社等規制。那么這些布局是從明清才有的嗎?是建紫禁城時才被發明出來的?當然不是。可以說,故宮在設計上的成功,是中國歷代宮殿建筑成果的一個總結。它的布局、構圖、規劃絕不僅是一個時代的產物,而是融合了上至商周、下至宋元的經驗成果,是一個相當成熟的作品。
很多年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科學史學家李約瑟曾經總結過西方很多建筑師對故宮的看法,綜合起來大概意思是:故宮的空間與西方宮殿很不一樣,故宮的每一組平面構造上并沒有很突出的建筑,各個組成部分是非常平衡和獨立的,而西方的宮殿正好相反,比如凡爾賽宮,整個宮殿的視覺焦點完全集中在一座建筑上。而且西方的宮殿并不與城市發生關系,只是一個獨立的建筑,但中國的宮殿是建立在整個城市規劃的基礎之上,與城市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也可以說是城市這個有機整體的一部分。
中國的宮殿并沒有十分突出的個體建筑,即使故宮中最重要的太和殿也一樣,并不是故宮中的高潮部分,整個故宮的構圖輕易地越過它而向后延伸,在視覺上的成功并不依靠任何尺度上的夸張。就像李約瑟說的:“中國建筑這種偉大的總體布局早已達到它最高的水平,將深沉地對自然的謙恭的情懷與崇高的詩意結合起來,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圖案。”
中國傳統建筑的發展源頭是住宅建筑,故宮這種宮殿建筑也不例外。雖然皇宮包括了禮儀、辦公的部分,但從總體比例上來說,住宅部分仍然占據了大部分空間,從性質上說,仍然可以算作是一個居住建筑群。
從皇宮到皇城,從皇城到都城,這一系列向外延伸的整體觀念,可以說是來自于三千年前的周代或更早的時候。
一、中國早期社會中的“六宮六寢”與“三朝之制”
《周禮》中有“掌王之六寢之修”和“以陰禮教六宮”的說法,這就是最早的關于“六宮六寢”的記載。漢代鄭玄的《三禮圖》也作過詳細的記載:“六寢者,路寢一,小寢五。玉藻曰: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視朝,退適路寢聽政,使人視大夫,大夫退,然后適小寢釋服,是路寢以治事,小寢依時燕息焉。”寢,是當時對高級住宅的稱呼。“路寢”是皇帝休息的地方,相當于正殿,也可以理政。“小寢”即是后宮,是妻妾們“燕息”的地方,所以說“路寢以治事,小寢依時燕息焉”。路寢一,小寢五,或者說正寢一,燕寢五,也就是皇帝的六處寢宮,合起來即“六宮”。
另外,《周禮》中還規定有“三朝”之制,即“大朝、治朝、日朝”。“大朝”就是接見諸侯,是比較注重禮儀的,“治朝”就是與群臣商議國事,“日朝”就是日常的聽政。
五代的聶崇義在鄭玄《三禮圖》的基礎上,也編著了一本《三禮圖》,并繪制了插圖。這張插圖對后世宮殿建筑的組織原則影響很大。
在這張圖上,進入宮殿正門后有三殿,代表三朝,經過一個寢宮的門后有六座大殿,代表六寢。再往后也有六殿,代表六宮。注意這張平面圖是一種抽象的表達方式,只是代表了宮殿的組織形制,并不是真正的某個宮殿平面圖,就這圖里的這幾座門和宮殿,是肯定滿足不了一個皇宮的日常需要的。
雖然這是一幅抽象的圖,但對后世影響很大,基本上后世的宮殿建造者都會把它當做一個藍本來參考,中軸對稱、前三殿、后六宮的基本形制就這樣確立下來,并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鞏固,成為宮殿建筑平面制式的一個傳承。
其實要是總結起來,歷代宮殿建筑的布局,大至就分成兩種模式:一種就是我們一直在說的周制,也就是以中軸對稱為主,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軸線上的布局方式;另一種,就是所謂的“秦制”或“漢制”,也就是主要建筑分布于中軸線兩邊。主要的例子就是漢代長安城,“長樂”與“未央”二宮分置中軸線左右。也就是說,“周制”與“漢制”的區別就是主體建筑群是縱向排布還是橫向排布。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室后,建都洛陽,三個月后遷都至長安。一開始,劉邦很節儉,只是將位于城市東南方向的秦興樂宮收拾了一下,就做為自己的皇宮來使用了。
不過,你可別認為他真的很節儉,泱泱大國之君怎么能用前朝的宮殿當作皇宮呢,那豈不是太沒面子了。很快,他就在興樂宮的西面,也是整個長安城的西南方向,建起他自己的宮殿,那就是著名的未央宮。
這么一來,長樂宮與未央宮,一東一西,成了城市中軸兩邊最重要的宮殿建筑。
換一種說法,周制的“前后三朝”和漢制的“東西二宮”,主要區別在于,對稱軸是“實”還是“虛”。不管是建筑排布在中軸線上的“實”,還是建筑排布在虛擬的中軸線兩側的“虛”,目的無非都是表達中央集權和皇家中心的思想。
二、魏晉時期逐步發展的都城與宮殿規劃
三國時期的曹魏鄴城,在中國古代都城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不是依照周制完全在中軸線上排布建筑,又不是按照漢制排布“東西二宮”。它的宮殿布局比較“自由”,大概是以使用功能為排布標準。
魏晉左思的《魏都賦》記載,曹魏鄴城主體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面是“市”,也就是百姓住的地方,北面是“宮”,是王候的宮室。北面的宮室,以核心文昌殿為中心,西面是皇家御苑“銅爵園”,東面是聽政殿和后宮,再東面是王公大臣住的地方(戚里)。
這么看來,曹魏鄴城相當于把周制的前后三殿+后花園,截成了三段,然后橫著排布在城市北面。不過文昌殿仍然是處于整個城市的中軸線上,文昌殿與整個城市正南門(中陽門)的連接線也是一條比較規整的城市中軸線,這也是開創了古代城市歷史的先河。
三國歸晉以后,公元四世紀初到六世紀末這三個世紀中,是戰火紛飛的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群雄并起,諸候割據,形成很多小的王國。這些小國和割據政權各自有自己的皇宮,國家大小不同,各地的文化傳統也有很大區別,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皇宮建筑及都城規模。
這期間最著名的都城,就要屬中國古代城市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北魏洛陽城(也就是傳奇的永寧寺塔所在的那個洛陽城,這個永寧寺塔以后很久專門來寫)。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對漢魏洛陽城進行了大規模改造與擴建,至宣武帝時,建成了規模宏偉的北魏洛陽城。它將宮城的主要建筑排布在城市中軸線上,銅駝大街一直延伸到城南的宣陽門,可以說是沿襲了周制。北魏洛陽城將“市”放在的宮城的南面,將傳統的“面朝背市”改成了“前市后朝”,可以說是個重大革命。這大概也是北魏在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所至。
三、隋唐時期日趨完善的城市布局與宮城規劃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后,開始住了一陣漢代的長安城舊城,不久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都城,也就是傳奇的唐長安城的前身——大興城。由于是新建造的都城,可以不受前朝建筑的干擾任意發揮,所以大興城的規劃非常整齊,分為宮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整個都城嚴格采用中軸對稱制度和里坊制,皇城正南的朱雀門直通朱雀大街,是整個城市的對稱中軸。
宮城內,大興宮居中,東側是太子住的東宮,西側是后宮人員住的掖庭宮。這實際上是“三朝”與“兩宮”合在一起的格局,在這一點上延續了曹魏鄴城的宮城規劃,在宮城布局上從“一路”發展到“兩路”或“三路”,進而向兩翼橫向發展,也造成了宮城和皇宮呈現東西寬于南北的橫向布局。
唐代的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修建的,基本上沿襲了大興城的城市布局。
唐長安城主要在兩個地方改動比較大,一個是為唐高祖李淵避暑而修建了大明宮。大明宮的位置并不在城市中軸線上,而是建在了整個城市的東北方向的宮城以北。由于大明宮是增建的,而且還建在了宮城北面,所以大明宮的正南面就是正對著翊善坊,正好將大明宮的正門丹鳳門給擋上了,于是又將翊善坊拆成了翊善和永昌兩坊,又增置了光宅和來庭兩坊,兩坊變成了四坊,這才在丹鳳門前留出了寬闊的丹鳳大街。
另一個變化就是興慶宮的修建。興慶宮的位置在長安城東北部,原來是隆興坊,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當皇帝之前的住所。李隆基登基后,為避忌諱改成了興慶坊,并在此修建興慶宮做為離宮。興慶宮北面本來是永嘉坊,為擴建興慶宮,又向北侵占了永嘉坊的半坊之地,并將西面的勝業坊的東墻又往西挪,使興慶宮的西街更加寬闊。這兩處宮殿的修建,使本來非常齊整的棋盤格式的里坊布局有了很多變化,也使長安城東西兩部分變的并不十分對稱了。
唐代大明宮的修建,與整個長安城形了一種新的關系。大明宮沒有修建在城市中軸線上,甚至沒有建在長安城內,而是另辟蹊徑,建造在城市東北部的城墻以外,并且不惜拆毀原來城市中的坊,來適應新的宮城需要。
這樣的選址有幾個原因:一個是原來隋朝大興城因為過于強調城市格局而將大興城建在了整個城市最低洼的地方,導致宮城內夏季炎熱,而大明宮的選址是在龍首原上,地勢很高,冬暖夏涼,皇帝終于享受到了涼爽的季風。而盛唐時期,國力強盛,人心所向,大膽靈活的選址也說明當時國家的自信與氣概,并不用過分拘泥于商周禮制。
這是一種國力達到鼎盛時期的自信表現,是其他國家甚至是唐代其他時期所不能比擬的。在建筑制式上,含元殿實際上就是大明宮的正門,這種改“門”為“殿”的氣魄,一如殿前長長的龍尾道一樣,是一種只屬于盛唐的特殊氣勢。
四、宋元時期承上啟下的宮城規劃,為明清紫禁城奠定了基礎
宋代的京都汴梁,是在唐汴州城和后周東京開封府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宋代皇城和宮城的規模都不大,和今天故宮的規模都沒法比,因為它是由一座唐節度史的住宅改建的。雖然地方不大,卻已經有了“前三朝,后三朝”的雛形,雖然還不太規整。
汴京的整個宮城是洛陽城宮殿的翻版,并沒有十分突出的建筑,這和宋的國力有關,也有宋朝還算溫和的官場制度的原因。除了宋徽宗喜好建造苑囿和園林,宋代其他皇帝似乎都對營建更加寬敞的皇宮興趣不大。
宋之后,元大都是個新建的都城。元大都的皇城是在整個都城南部的中心,也可以說整個都城都是以皇城為中心建造的,這為后來的明清北京城奠定了基礎。由于有清一代基本是照搬和沿用了明代的都城和皇城,所以明清北京城規劃的成功,有一小半功勞要算在營建北京的明成祖朱棣頭上。那另一大半功勞歸誰呢?那就要歸到明清北京城的原型,也就是元大都的建造者——元世祖忽必烈身上。
從元大都的整個規劃上就可以看出,元世祖當時是有多推崇漢文化。元大都的修建,完全是按照漢文化里的都城規劃思想設計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內設九經九緯的街網布局,并嚴格遵守中軸對稱的漢代皇家思想,將皇城、宮城放在城市中軸線上,這也是后來北京城中那條“充滿魅力的中軸線”的最初形態了。明代北京城就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擴建而成,并多次修補和增建,最終被清人全盤接收,這才完成了中國上千年的城市規劃史。
就像我們在文章一開始所說,明清紫禁城的規劃設計,是集歷代都城規劃的成果于一身,三朝五門,前朝后寢,東西六宮,中軸對稱,沿襲了這些祖制,又和整個城市相互連結,宮殿內的中軸線貫穿整個城市,將宮城與城市完全串成一個整體。帝王住宅孕育在城市內部,成為城市的心臟,這是任何國家的建筑規劃都力所不及的。
經過上千年城市歷史的演變,從商周到秦漢,再到魏晉、隋唐,直到宋元明清,那條曾經代表著皇權思想、凝結了中國最古老的城市設計語言的中軸線,時而出現,時而隱去,最終還是保留在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