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安會館,位于浙江寧波江東北路156號,地處奉化江、余姚江、甬江匯合的三江口東岸,又稱“北號會館”,為甬埠北洋船商捐資創建,既是舶商航工娛樂聚會的場所,又是祭祀天后媽祖的殿堂,是我國“七大會館”之一,也是祭祀媽祖的“八大天后宮”之一,是融天后宮與會館于一體的古建筑群,集中反映了寧波傳統的木結構建筑技術水平與特色。
會館坐東朝西,平面布局呈長方形,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沿中軸線依次分布照壁、接使(給水)亭、宮門、儀門(二門)、前戲臺、正殿、后戲臺、后殿。在前、后戲臺的兩側分別設有看樓(廂房),與儀門、前殿、后殿的稍間相連接,形成曰字形的兩個四合院;在后廂房與后殿的南側有七開間二層樓的耳房;北山墻外側設有5米寬的防火弄,并筑圍墻與北面的公共綠地相分割;東北側有自成院落的費倉兩民宅,為當時會館董事會的管理用房,兩宅之間設有弄堂,與會館北側的防火弄相連。
前、后戲臺形制基本相同,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頂建筑,雙龍吞脊,正脊飾磚雕“奎”星,戧、垂脊飾人物與瑞獸等,戲臺內頂藻井為穹窿式結構,由十六條斜昂螺旋式盤索至寶鏡結頂。前后戲臺分別為祭祀媽祖和行業聚會時敬神演戲之用,甚為罕見。正殿為五開間重檐硬山建筑,明間梁架為抬梁式,次、梢間穿斗式,用材考究,明、次三間脊檁繪有描金龍鳳,栩栩如生,下檐前廊柱為青灰色高浮雕與透雕結合的蟠龍、鳳凰石柱,龍鳳神態逼真,形象生動,寓玲瓏于渾厚之中;梁架、卷棚、雀替等木構件上均朱金木雕,題材內容豐富,雕刻手法多樣;前檐兩側八字墻頭,分別嵌有兩塊長方形的淺浮雕石刻“西湖十景”,雕刻技藝精湛。
朱金木雕,作為浙東地區的傳統工藝,大量使用在慶安會館的木構件上,主題以民間故事、戲劇人物為主,如云游仙境、教子升天、三英戰呂布等,采用高浮雕和鏤空雕的技法。雀替、掛落、戲臺藻井、欄桿節子以飛禽走獸、奇花異草為主如風報春華、龍鳳呈祥、富貴牡丹等。使整幢建筑顯得富麗堂皇、高貴典雅,展現了浙東一帶的雕刻藝術,堪稱精品之作。
慶安會館建筑構造獨特,工藝精湛,反映了寧波傳統木結構建筑技術水平與特色,是大運河(寧波段)交通貿易史的歷史見證、媽祖文化的物證,又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和大運河文化的雙重遺存,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2001年6月,慶安會館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改建為全國首家海事民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