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藝術的表現,是精神的體現。中國的建筑藝術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體現和時代精神的標志,一直以直觀的方式反應和記錄了社會意識形態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徽派建筑作為傳統的建筑流派,其規模宏偉、結構合理、布局協調、風格清新曲雅,綜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儒家思想,遵循道家文化天合一的建筑理念,承載了徽州人對詩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徽州,古稱新安,自秦朝置郡縣以來,已有2200余年的歷史,宋徽宗宣和三年改歙州為徽州。徽州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區域,其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融會了東方社會與中國后期封建社會民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內容。
徽派建筑在形成過程,受到徽州獨特的歷史地理環境和人文觀念的影響。整體格局重視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山水環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環境和山水意境,自古有“無山無水不成居”之說。徽商受理學的影響在建筑中注入了儒家的思想觀念和文化理想,用儒學闡述了自己對住宅布局、結構、內部裝飾、廳堂布置的獨特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漸形成風格獨特的建筑體系,不僅使徽派建筑具有實用性,而且豐富的其文化內涵。粉墻、青瓦、馬頭墻、磚木石雕以及層樓疊院、高脊飛檐、曲徑回廊、亭臺樓榭等的和諧組合,構成徽派建筑的基調。徽派建筑一直保持著其融古雅、簡潔、富麗于一體的獨特藝術風格。
徽州建筑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間式,一般為三開間、內天井,民間俗稱為“一顆印”。平面布局對稱,中間廳堂,兩側廂房,樓梯在廳堂前后或在左右兩側。徽州建筑格局受宗族觀念的影響,在取得與自然和諧的前提下,徽州人對定居點的空間布局以及方位的設置,還賦予了特定的象征意義。徽州建筑格局主次有分,講究正偏、內外的空間層次,即倫理道德的“尊卑位序”原則。徽派民宅的中堂由于受到宗法思想強烈的影響,使得中堂這個小地方成為一個富有精神意蘊的大世界。它的整體包括廳堂、交椅、八仙桌和條桌,其中中堂和條桌最為重要。因為,中堂上方有牌匾、祖訓和銘記,如“天地君親師位”是最常見的,這里不僅包含了徽州人對自己祖先的尊敬也用以激勵和告誡自己的子孫,做人做事不要忘本,要謹記家規。中堂擺設一般沒有固定規定,按具體的時節、事件作不同的擺設,如喜、喪、壽、祭多做相應調整。桌上可以擺設一些傳家寶、避邪物和炫耀物等等,如瓶、銅鏡,寓意平平安安過一生。每逢佳節倍思親之際,也可從祠堂里請來已故親人牌位放置在條桌上祭供。中堂凝聚了徽州人們幾千年的豐富文化與悠久歷史,體現了徽州人對家人濃濃的思念。
徽派建筑中天井與明堂最具有代表性,它是在老北京個合院的建筑理念下派生出來的新形式。“上有天井,通天接氣;下有明堂,四水歸一”大凡徽州的正屋,均有“天井明堂”。最初的徽州山區村落無論大小,均無防御設施,出于防御的需要,庭院多形成了可以防盜、防火、防獸的高墻和無外窗的建筑結構。天井明堂的設計合理巧妙的運用空間,彌補了采光不足的缺陷,使宅院之內,敞亮明朗,空氣也更為流通清晰。每逢陰雨時節,天井還能使雨水與村間溪水匯聚起來,用以日常洗滌和防火需要。堂前上方留一長方形空間直見天空,反映到家居建筑上,喻示廣收八面來風,四水歸堂,則喻示著“肥水不流外人田”。天井的結構和功能反應了徽州人對住宅建筑的審美特征,這種審美特征的形成是審美主體在欣賞美的過程中不斷實踐形成的,天井明堂的設計為整個住宅增添了一份詩情畫意。
徽商把讀書和做官、經商溶為一體,并十分注重對家鄉教育文化的投資,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文人騷客聚集在徽州,書齋是徽州建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文人士大夫聚集寶地,文人墨客在此以文會友,品茗論詩。徽州書齋中最有名的就是西遞讀書齋——東園。其建于清雍正年間,風格古樸,書卷氣濃厚,書齋右側圖案抽象簡單、美觀大方。窗欞用粗細統一的、大小長短不一的細碎木條,無規則地組成冰紋,中間點綴數多梅花,寓“梅花香自苦寒來”之意。左書齋圖案簡潔明了,純樸無華,圖案則呈多邊形,中間嵌上五只飛翔的蝙蝠。此書齋造型大膽,夸張自如,且寓意深刻,使明白只有通過寒窗苦讀才能換來幸福生活,并以此光宗耀祖。在建筑上徽州建筑呈現出建筑美學與文人情節相統一的特點,徽州書齋凸顯了徽商博大的人文情懷和廣闊的胸襟,賈儒結合這種精神享受和物質享受并重的建筑理念在書齋上表現的淋漓盡致。
徽州建筑使人“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趣”,徽州商人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中講究取其意韻、師法自然的審美情趣不謀而合。徽州建筑在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有中國南方的四合院之稱。徽州建筑大到整個城鎮的規劃小到每家每戶的布局,無不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徽州人借鑒儒家思想和道家文化,要求自然呼應同時還照顧人的情緒、嗅覺、觸覺的不同,以求達到最舒適的環境,把自然融入建筑中,已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它所承載的文化和教育意義,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徽州民居寧靜而不失莊嚴的氣氛,天地人合一的人文主義情懷設計,以及簡潔的陳設、書卷氣十足的布置,都在傳達著徽州人的理想和愿望,表達著人們對于文化以及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