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筑與家具的關系源遠流長,中國傳統建筑的大木梁架結構對家具結構的影響十分顯著,家具的制造往往都是借鑒同時期流行的建筑設計手法和制作技術,從而在基本結構原則、接合方式、細部構件形式等許多方面與建筑一脈相承。
首先從材料上來看,中國人歷來對“木”情有獨鐘,在西方人用石頭來書寫他們的歷史的同時,中國人卻始終不渝地運用比石材脆弱得多的木頭來構建自己的家園。中國人認為萬物皆有靈性,人們把樹木的生死枯榮看作是一種生命的象征,以木為營造的基材,便使建筑也有了生命。
中國建筑一直沿著與西方迥然不同的軌跡發展,最終形成了以木結構為主的梁柱框架結構,幾千年來,木建筑幾乎已成為中國傳統建筑的代名詞。
而同樣也以木材為主要原料的中國傳統家具與中國傳統建筑的關系可謂源遠流長,一直以木材為主要構件,歷經千年發展,將木材這種材料與中國家具造型藝術完美結合,形成了質樸典雅的獨特風格。
中國古代建筑從原始的天然洞穴、半穴居上升到地面,從簡單的木結構建筑逐步發展為完整的梁柱框架體系,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直至宋代趨于完善,最終形成了抬梁式、穿斗式以及井干式等一些結構形式。
梁和柱是中國古建筑結構的基本元素,柱上架梁就是結構的基本單元,在此基礎上進行排列、組合、疊加,便形成了房屋的主體結構。因此中國木建筑不同于西方的以石頭墻壁負重為主的建筑,而是由柱網梁枋所組成的框架來支撐起屋頂。
中國古代家具沿襲了建筑的這種結構體系,以至有時有的家具看上去就好似縮小了房屋。有“梁”有“柱”,間架清晰,而這“柱”和“梁”反映到家具上正是傳統家具的主要構成元素:立腳和橫撐。其做法和式樣完全是仿效建筑的梁柱,如中國木建筑的柱多為圓形,則家具不論桌椅其腿足也常為圓形,即便為了足間橫撐的連結,也只是在內部做成方形,而外部輪廓仍給人以圓形的視覺感受,正是所謂“外圓內方”,可見家具對建筑的直白忠實的模仿。
另外中國古建筑圓柱還有側腳收分的特點,所謂“側腳”即為加強建筑的整體穩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柱子的下腳通常要向外側移一定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內傾斜。“收分”是指圓柱的上下兩面直徑不相等,而是由根部向上逐漸收細,這樣使木柱既穩定又輕巧,給人以舒適的感覺。
而家具的腿足也完全效仿了這樣的做法,下舒上斂且向內傾斜,給人一種穩定舒展的美感。家具工匠在運用“側腳”時還把其斜度和家具的式樣、體態進行綜合的分析,從細微之處表現出家具造型的不同氣質和神韻。
在眾多家具中,衣架是最能體現家具與建筑結構相通性的典型。它通常由兩根立柱支撐著一根橫桿,恰恰代表著古代建筑立柱和橫梁設計中的主要單元。
正是這樣的造型特征,賦予了中國傳統家具以方正、安定而又輕巧空靈的藝術美感,而這也正得益于我國傳統建筑的獨特的結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