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鄆城,有一片占地400多畝的明清古建筑群——水滸好漢城,每年游客達200多萬人次,成為眾多影視劇拍攝地、魯西南一帶中國傳統婚禮舉辦地。
一個縣城的古建筑群,為什么有那么大魅力?“這里有很多真材實料的老建筑,來自全國各地,風格不一。”鄆城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周國棟自豪地說,“隨便拿出一處來,就能申報物質文化遺產。”
早晨9點,水滸好漢城南門舉行迎賓禮
一堵厚重的城墻,一扇吱呀呀作響的大木門,隔開了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現代生活。古樸的建筑、迎風招展的酒旗、一個個碩大的酒壇、隨處可見的抱拳禮……初冬,漫步于水滸好漢城,體驗到了不一樣的時光寧靜和歷史滄桑。空靈純凈的徽派建筑,雄偉壯觀的晉陜民居,樸實大氣的北方大院……景區內36個院落,72處景觀,108個景點,承載了厚重的水滸文化。在水滸故事的底色下,風格各異、古色古香的建筑異中求同,形成了極具明清風格的古建筑群。
梁山一百零八將,七十二名出鄆城。鄆城當代的兩位“好漢”樊慶斌和劉國慶——兩位農民出身的武術教育家,從無到有建起了這座好漢城。
1985年,自小學習武術的樊慶斌和同門師弟劉國慶,東拼西湊了300元錢,成立了一所以學武為主的封閉式寄宿學校——宋江武校。建校初期,學校面積不足10畝,學生不足百人。經過30多年的發展,目前學校占地400多畝,學生4000多人,覆蓋小學到高中各個年級,并且開設了散打、套路、拳擊、柔道、摔跤、影視等60余個專業。
“水滸精神不是簡單的打打殺殺,而是有擔當、敢負責的一種大丈夫格局。”樊慶斌說。正是緣于擔當意識,在發展武校的同時,樊慶斌用10多年時間,將散落在北京、山西、陜西、浙江、安徽等地民間具有水滸文化特色的元、明、清建筑征集到鄆城,以“不改變原貌”為原則進行恢復,陸續建成古城墻、忠義樓、烏龍院、宋江武館、朱貴酒店、晁家莊等。在征集各地老建筑的同時,景區對鄆城古縣衙、文廟等進行了恢復重建。水滸好漢城2008年開門迎客,2014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原汁原味的古建筑,獲得了諸多游客青睞。“不管是500年前的古戲臺,還是清代的木雕、磚雕,大大滿足了學習建筑人士的各種想象。”一位游客在攜程網上這樣評價水滸好漢城。
水滸好漢城因宋江武校而生,二者也合作密切。據導游介紹,游覽水滸好漢城,可到宋江武校進行武術教學與交流;節假日可以欣賞到狗娃藝術團的武術、舞蹈;每逢寒暑假,景區內都會開展武術修學游,在宋江武校任教的羅衍海——重刀表演技藝傳人,會親自進行指導。
除了真材實料的古建筑,好漢城還集中展現了鄆城深厚的文化底蘊,山東墜子省級非遺傳承人王合義、山東落子非遺傳承人賈如生、鄆城古箏制作工藝傳人刁望河等人,常年在景區內展演、傳藝。“大家愿意聽,我們就得唱好每一段戲。”王合義樂呵呵地說。
景區內的古建筑,不僅供游客欣賞,也是進行各類表演及互動的舞臺。
清朝中期的一座古戲樓上,每到周末會有重刀表演,200多斤沉的重刀在羅衍海等人手中上下翻飛;鄆城縣衙內,每天都演出兩場古裝情景劇《李逵坐衙》;典型的北方莊園式建筑——晁家莊,每天定時演出《王英娶親》,地下則是“十個好漢九個迷”的迷宮。記者進入迷宮通道,狹窄逼仄,盞盞紅色小燈頗有幾分恐懼氣氛,在導游引領下曲曲折折走出迷宮,有歷盡磨難始見天的感覺。有童心的成人可以體驗迷宮,孩子們對其更是樂不知返。“我兒子在里邊轉了一圈又一圈,就是不愿走。”來自鄄城坐在迷宮出口處的張女士說。
出了景區南門,是水滸路。路南,水滸好漢城4期項目“水滸印象”已經動工。據介紹,這一項目投資4.68億元,規劃建設中華武志館、水滸市井薈、勾欄瓦肆水滸戲社等,旨在打造一個去水滸之形,留水滸之神,以文化休閑深度體驗為內容的文化休閑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