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隸總督署,又稱直隸總督部院,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蓮池區裕華路,是中國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級衙署。
直隸總督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為保定府衙,明永樂年間改做大寧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參將署。1730年(清雍正八年)經過大規模的擴建后正式建立總督署,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八帝,可謂是清王朝歷史的縮影。
曾駐此署的直隸總督共59人66任,如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方觀承等直到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遜位才廢止。民國年間是直系軍閥曹錕的大本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曾是日偽和國民政府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之稱。
直隸總督署的建筑布局,既承襲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時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宮殿建筑布局乃至民居建筑規制的影響。整座直隸總督衙署建筑座北朝南,東西寬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縱深約224m,共占地三萬余平米,其建筑分東、中、西三路。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進院落,配以左右廂房耳房,均為小式硬山建筑。東路的東花廳、外簽押房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直隸總督署大門以外,清時曾建有轅門、照壁、旗桿、樂亭鼓亭、一對石獅、東西班房,以及西轅門外專供每日報時及拜發奏折之用的炮臺等附屬建筑。這些建筑如今雖大多不存,但其所組成的半封閉格局,以及造就的威嚴氣氛,曾給人以森嚴神秘,望而生畏的感覺。中路建筑坐落在督署的中軸線上,大門內的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門、儀門、戒石坊、大堂、二堂、內宅門、官邸、上房、后庫以及儀門以北各堂院的廂房、耳房、回廊等附屬建筑。
大門
總督署的黑色三開間大門,坐北朝南,位于1米高的臺階上,大門上方正中懸一匾額,上書“直隸總督部院”。大門外還有一組封閉性的院落,由東西班房、東西轅門、鼓亭、樂亭、照壁、旗桿等組成。大門前對稱的兩根旗桿由民國年間直魯豫巡閱使曹銀初建(復建于1994年),各高33.6米,為全國古建旗桿之最。院內有數十株粗大的檜柏,冬季,數百只貓頭鷹棲息其上,“古柏群鷹”稱為衙內一景。
大堂
總督署大堂,五開間,長22米,進深10米,高9米,是總督署的主體建筑。堂前有抱廈三間,堂外有磚砌的13米見方的露臺。以黑色油飾為基調的大堂布置的森嚴肅穆。大堂正中有屏風一座,屏風中間繪有丹頂鶴、海潮和初升的太陽,象征一品文職大員。屏風上懸掛的“烙恭首牧”匾,為雍正皇帝的親筆御書,是雍正帝御賜直隸總督唐執玉的。室內陳列的公案桌、浩封架、職銜牌、萬民傘和車轎等物品,是總督的辦公用品和出巡儀仗。該堂是舉行重大慶典活動的場所。大堂明柱上懸掛著醒目的抱柱聯,其中有直隸總督李鴻章70大壽時光緒皇帝及慈禧皇太后所賜的聯匾。
二堂
二堂又稱“退思堂”、“思補堂”,是總督日常辦公和接見外地官員的地方。東側室為議事廳,西側室為啟事廳,是總督與幕僚議事之所。立堂呈四合院形制,布局嚴謹,四周龐廊貫通。托凜、廊檐、門嵋一手江南做法,雕刻精細。其木結構還留有宋、元風格。堂內懸有“政肅風清”匾額,正中豎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間雕有麒麟,象征一品武職大員。
雖然直隸總督署的規模和等級與故宮無法項背,但它也是前朝后寢的格局,朝、寢的分界線就是二堂之后的內宅門,內宅包括三堂和四堂。三堂又稱官邸,是總督的書房和內簽押房(辦公室),歷任總督習經練字、著書立說,主要就在這里。四堂又稱上房,這里花木繁茂,是總督及其家眷生活居住的地方。
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