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春秋樓位于許昌市文廟前街,面朝春秋廣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一萬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遠古的先民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新石器時代的靈井文化遺址、石固文化遺址;夏代的鈞臺和禹王鎖蛟井;三國時期遺址、遺跡;唐宋時期的鈞官窯遺址和古建筑;明、清的塔寺宗廟等。縱觀許昌歷史文化,在國際國內最有影響的當推三國文化。
春秋樓是關帝廟的主體建筑,磚木結構,重檐歇山式,高達30余米,殿頂覆蓋綠色琉璃瓦,面闊三間,周圍16根廊柱,樓上樓下均帶回廊,青石柱礎上雕有花、鳥、蟲、魚和人物等圖案。建筑結構嚴謹,造型大方,廓軒昂然,金碧輝煌。它是當年關羽許都秉燭夜讀《春秋》的地方。
據《三國志·蜀書》記載: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曹操東征劉備,下邳之戰劉備兵敗投奔袁紹。而關羽和劉備的甘、糜二夫人則被曹操俘獲,來到許都。曹操寵才愛將,對關羽十分看重。上馬贈金、下馬贈銀,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先拜他為偏將軍,后又表封為漢壽亭侯,并賜給他一處宅邸,他與二位皇嫂同住。關羽為了避嫌,將一宅分為兩院。兩位嫂住內宅,自己住外院。院中一樓,因關羽常在此秉燭夜讀《春秋》,而得名“春秋樓”。
據《明嘉靖重修武安廟碑》記載:春秋樓又名關公宅,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間。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游景區。春秋樓景區基本上保持了“一宅兩院”的格局。其外院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春秋樓、關圣殿和刀、印樓;內院有掛印封金堂、問安亭、甘糜二后宮等。
山門,是春秋樓文物景區的大門。為單檐歇山式建筑,是一處具有很高文物價值的明代早期建筑。
過了山門,先請大家了解兩通碑刻。一通是《關公勒馬挺風圖》碑,該碑立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唐代吳道子畫,明秣陵弟子李宗周立。該碑畫技嫻熟,構圖巧妙,是一件珍貴的石刻藝術品。
另一通為《關王辭曹操之圖》碑,立于明景泰六年(1455年)。上部為楷書《關王辭曹操書》,下部為《關王辭曹操之圖》,這幅圖畫真實再現了關羽辭別曹操,霸陵橋挑袍時的情形,畫的背面為楷書堅排《關王辭曹歸劉圖記》文。
景區的主體建筑春秋樓為重檐歇山式清朝早期建筑。一層門楣上面刻“春秋樓”三字,為清康間年間許州官員所書。步入樓內,我們看到的這尊關羽雕像,就是他夜讀《春秋》時的形象。
關羽,字云長,山西解州人。據說他是鐵匠出身,生得一雙丹風眼,臥蠶眉,美須長髯。練得一身好武藝,好打報不平,他因殺了惡霸虎員外逃出漁關,在河北涿郡與劉備、張飛結義.他“義不負心,忠不顧死”,“披肝瀝膽”,效忠劉備,最后為劉備“斷首捐軀”。晉代史學家陳壽稱他為“萬人之敵,為世虎臣”。
春秋樓內,有幅精彩的壁畫《曹操贈馬圖》。關羽在許都居住時,曹操欲為己所用,就把呂布曾經騎過的赤兔馬賜給他。關羽十分高興,立刻單腿跪拜曹操,據說這是關羽唯一一次跪拜曹操。曹操非常不解地問:“平日我送你金銀和美女,你未曾稱謝與我,難道人還不如一匹馬貴重”。關羽說:“因為我知道這匹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當得知兄長下落之后,騎上這匹寶馬就可以很快與兄長相見”。曹操聽后既欽佩關羽人品,又十分后悔。這幅畫藝術地再現了當時關羽跪謝曹操的贈馬情景,也體現了關羽對劉備的赤膽忠心。
這座巍峨壯觀的建筑就是關圣殿。關圣殿原名義勇武安王殿,是關羽的寢殿,始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間。
當踏上雙層月臺進入殿內,大家看到的是一尊高達15米的關羽坐像,氣勢恢弘,威嚴之極。左右兩側有關平、周倉、王甫、廖化四位的站像。這里為什么會塑有全國乃至全世界室內最高的關羽座像呢?關羽死后,歷史上有這樣四句話評價他:“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功在許昌”。就是說關羽一生中的閃光點是在許昌時體現出來的,如夜讀《春秋》、“兩院英風”“詩竹明志”、“斬顏良、誅文丑”、“掛印封金”、“灞陵挑袍”、“始出五關”等歷史故事均發生在這里。所以,許昌人就為關羽塑造了全國乃至全世界室內最高的座像。
關羽用自己的一腔熱血,謂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忠義仁勇”的壯歌。他的品格與我們傳統道德相契合,所以受到歷代帝王和黎民百姓的無比敬仰,從而成為封建社會的人倫楷模。以至于“漢封候,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稱圣,釋稱佛,道稱天尊”。殿內東墻壁畫為《關公封侯圖》,西墻壁畫為《關帝顯圣圖》。
內宅的主體建筑為甘糜二后宮,歷史上稱為昭烈皇后祠。當年劉備的甘、糜二位夫人跟隨關羽來許都后,就在這里居住。現在的建筑為樓閣式,一樓為客廳;二樓塑有甘、糜二夫人和待女的蠟像,形態逼真,栩栩如生。穿藍衣裙的是甘夫人,她面容憔悴,神態憂郁,穿紅衣裙的糜夫人形似看書,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想必她在思念主公劉備。
接下來我們到問安亭去看一下。問安亭為連體式建筑,前部為卷棚,后部為重檐攢尖四角亭。當年關羽為了消除兩位皇嫂在許都居住時的憂愁,就每天早上和晚上到這里向兩位嫂嫂問安。因為古時候男女授受不親,所以關羽從來都不到兩位皇嫂住的地方,而只在問安亭向嫂子們問安。問安亭和后宮之間由一個池子相隔,這個池子也叫“雷池”,我們經常所說的一句俗語“不可越雷池一步”就是來自于此
關羽的高風亮節也是由此體現出來的。當曹操聽說這些事情后,內心越發佩服關羽的為人,更想收為己用。
迎面的這座硬山式建筑是當年關羽辭別曹操離開許昌,掛印封金的地方,名日“掛印封金堂”。關羽一心追隨劉備,匡扶漢室,他把曹操所贈各種金銀珠寶財物,全部造冊建帳,盡封府庫。當得知劉備的消息后,便向曹操辭行。曹操為了留住關羽,故意避而不見。關羽無奈,便把“漢壽亭侯”大印懸掛在此堂正中心,并且留下書信,帶領隨從護送二位嫂嫂車仗,離開許都西行而去。當曹操得知關羽的去向后,急忙帶領人馬追至城西的灞陵橋頭為關羽餞行,欲再次挽留,這就發生了“關公灞陵挑袍”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