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瓦牛氏老宅位于迪慶州維西縣白濟訊鄉施底村巖瓦社內。始建年代不詳,為清代納西族民居建筑。
老宅全貌及環境
據史籍記載,納西族地區處于古代西南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上,是商品集散地及貿易中心之一,與其它民族文化交流頻繁。自元朝麗江納入中央王朝統一的行政系統開始,納西族地區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更緊密地與內地聯系起來,尤其是明代初期始,全面接受漢文化。隨著社會的進步、技術的發展、文化的交流、生活的變化,納西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區麗江古城及其坐落壩區的民居建筑,根據本民族的特點,吸收、融會了其他地區及民族長處,逐步發展起穿斗式結構的民居,并輻射到交通較通暢、經濟較發達的廣大納西族地區。這種穿斗式民居,在平面布局、構架及外部造型上反映了唐、宋中原建筑的某些特點;某些平面形式還與近鄰的白族民居有若干相似之處。長期以來,在平面布局、建筑藝術上,它結合本民族生活民習慣、民俗民情、地理環境、氣候特點,逐步發展,日臻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稱為納西民居。
大門
據牛氏老宅現房主牛馴介紹,宅院為約200多年前一商人所建。在房屋建成二十多年后,房主從麗江娶了牛氏姑娘做妾,房屋主人去逝后,牛氏小妾繼承該房屋產權。20世紀初,兩位美國人傳教士到該村傳教,租住了倒座、廂房,倒座一樓主要用于傳教、學堂等,二樓作生活起居使用。中日戰爭爆發之后,兩位傳教士攜相關人員離開中國。大約1950年,該四合院歸村集體所有,主要用于處理公務,開集體會議,在這期間,村民們在天井中生火取暖,而后用水滅之,長期以往,天井中的石板開裂損壞嚴重。60年代初,該四合院被分配給當地幾戶貧苦農民使用。70年代至80年代晚期,現房主牛馴陸續購買該四合院的部分房間,至90年代初,該四合院的產權歸牛馴所有。“文革”期間,倒座受到嚴重破壞,當地農民用來作牛廄,屋頂無人修繕,致使梁檐糟朽,導致局部倒塌。1963年,補配了西廂房前檐間木裝修。1994年,對天井進行修整,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平整,澆灌混凝土。1994年至2000年期間,牛馴陸續對正房、耳房、廂房、倒座室內、外地面進行改造,在原基礎上進行平整,澆灌混凝土。2004年,東廂房前檐屋面坍塌,被改造為混凝土平屋頂。2002年被公布為維西縣文物保護單位。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
正房
宅院平面布局為四合五天井,占地面積620.8平方米,建筑面積880.72平方米。保留較為完好的建筑有正房、正房東耳房、東廂房、西廂房、倒座,大門、后花園、主天井。正房后設有花園,空間豐富,其精湛的木雕工藝和民間裝飾藝術凸顯維西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
西廂房
牛氏老宅是維西縣乃至迪慶州建筑年代較早,保存較為完好的傳統民居建筑。四合五天井布局,依山就勢,臺階式建造。老宅小木作裝修做工精細,墻面水墨畫用色淡雅、寫意深刻、線條流暢、柔美。木雕精美、勾頭圖案獨特、工程做法嚴謹傳統,莊重大方,整體風格素凈古樸,是清代建筑實物遺存的典范。在選址、坐向、規劃和建筑設計上都非常有考究,集明清建筑技術、藝術、民族特色于一體,是研究當地建筑與鄉土文化最好的實物例證。牛氏老宅除講究傳統韻律美之外,以簡潔、明朗、大方的格調,增添了時代感,極具地方特色,是不可多得的傳統民居建筑。對研究當地傳統文化和民風民俗有非常高的歷史、藝術和旅游開發價值。
東廂房
在經歷了多年的風雨后,巖瓦村牛氏老宅有不同程度的病害,影響結構安全性及穩定性。同時為配合瀾滄江托巴水電站的建設,決定對老宅進行復原重建保護,新址定于白濟汛鄉移民安置點內。受中國電建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擔了巖瓦村牛氏老宅遷移保護工程的遷移保護方案和初步設計工作,分為測繪、殘損勘察、結構分析、方案設計四個部分:
西耳房
首先進行現場測量,記錄老宅現存現狀全面細致的空間尺度及圖紙數據,基于現場的測量分析,理清了巖瓦村牛氏老宅布局、各單體建筑的特點及構造做法。
其次進行詳細勘察,分析其病害主要類型及分布情況如下:一是屋面瓦件酥堿、破裂較為嚴重,導致瓦頂滲漏,木基層糟朽;二是柱、梁、枋開裂變形及糟朽現象;三是在后期的使用過程中被人為改造較為嚴重,原狀建筑風貌殘存不全;四是墻體殘破,局部開裂;五是室內地面存在不當維修和后期使用過程中人為改造情況,改變了室內地面原狀。
雀替
然后在現場勘察測繪的基礎上,對老宅進行了結構穩定性的分析,明確了老宅的結構穩定性較好,無需對結構做大的處理,只需對現存建筑的主要結構進行拆卸搬遷。
水墨壁畫
最后基于上述勘察結論,制定了巖瓦村牛氏老宅遷移保護方案和初步設計。方案旨在對巖瓦牛氏老宅文物古跡和實物遺存整體在原址拆分后,遷運至新址按原規模、原型制、原結構、原材料、原風貌恢復。方案包括拆卸、搬遷運輸、保存、復原重建和遷建的施工技術要點等部分,將按照保存原來的建筑形制、建筑結構和建筑材料,以及保存原建筑的工藝技術等原則對其進行遷移保護。該方案已于2017年獲云南省文物局評審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