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是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其余分布在云南、廣東、貴州及湖南等地。壯族幾乎每一個月都有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那么壯族的傳統節日是什么呢?又有哪些節日風俗呢?那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一起走進壯族人民的風情文化。
壯族的傳統節日
壯族是個多節日的少數民族,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他們的節日也都特別熱鬧。其中,春節、“三月三”、“七月十四”是壯族最重要的節日,另外有二月初二、四月初八、端午節、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中秋節、重陽節、冬至日等節日。
年三十晚
“除夕”壯家稱為“年三十晚”,是農歷年的最后一天。這是南寧市壯族一年中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在月初就開始做好各種過年準備,年三十這天,各家都忙著打掃庭院房屋,換洗衣服,殺雞、打魚、炸油豆腐、包粽子、蒸年糕。晚餐前,各家都以豬肉、雞、酒、米飯等作為祭品,祭拜祖先諸神靈;然后燒紙錢、燃放鞭炮。祭畢,便開始吃團圓飯。菜肴豐盛,大家開懷暢飲,以酬一年的艱辛和合家之樂,而且這一餐的菜肴要有所剩余,以示“年年有余”。
愛猴節
農歷五月初五,屆時家家戶戶派人帶著南瓜、李果、芭蕉和煮熟的玉米棒等果品食物,或到深山野嶺中,或到弄場上擺放,然后匿藏到石旮旯里,一直等到成群結隊的猴子會聚,看著它們一只只吃足嚼飽,又活蹦亂跳地將大南瓜搬進山洞里之后,人們才悄悄地離開。傳說這一習俗與農智高起兵反宋有關。一次,農智高的部隊被困山上,靠挖草根剝樹皮以充饑。五月初五的一天早晨,忽有數以萬計的猴子抱著一只只大南瓜自懸峭壁而降,義軍因此得救。故人們立節報償。
蓄水節
七月初七舉行家家戶戶都有將蓄水的缸罐洗凈,然后到泉邊、溪邊或江河邊挑回清水將其灌滿。人們稱這天挑回的水為“仙水”為老人熬制長壽酒,給小孩煮長壽粥,浸腌各和酸菜、水果,還可用于染布、釀酒、制醋、治病等。
送灶節
十二月二十三日為送灶節。傳說,天帝派灶王到人間掌管各家煙火和監察人們的品行。每年是日,灶王都要返回天庭述職,稟報人間情況。人們為了討好灶王,使它“上天言好事,下天降吉祥”,便用牲醴祭奉之,祈求家人平安,生活美滿。屆時,各家必殺一只大公雞以祭,讓灶王上天時作座騎用,送灶王上天。除夕還得祭迎灶王返回。所以,壯家都趁灶王離去期間,各家便修建新灶,打掃衛生。送灶節過后,各家即開始為過好春節作準備。
農具節
桂西南地區壯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九日舉行。是日,各家各戶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種農業生產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軛、簸箕、畚箕、扁擔、鋤頭、犁頭、耙、鋤柄、籮筐、竹墊、谷籮、谷桶及家具等。人們紛紛選購以備春耕。
婭拜節
云南省富寧縣剝隘鎮者寧、索烏一帶的壯族,每年四月屬兔那一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只雞和四十八尾魚,到婭拜山去,奠祭壯族婦女婭拜(有傳說為儂智高母親)。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場,禮儀十分隆重。相傳婭拜是一個壯族山寨的頭領,她率領壯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敗后被殘殺。眾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巔,并將此山叫作婭拜山。每年到婭拜遇難之日,壯族人民就殺牛宰豬去祭奠她。這樣年年祭奠,從未中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節日——婭拜節。壯族的傳統節日,壯族的風俗習慣
陀螺節
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制作陀螺一定要選用質地優良的堅木。它的“頭”要圓滑。“打”的時候,用兩三尺長的麻繩一圈一圈往上纏,一直纏到自己認為適當的地方,再用右手的無名指和小指挾住麻繩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轉動起來。質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術高明,轉起來長達七八分鐘才倒下來。比賽打陀螺更是熱鬧非凡,獲第一名者榮稱“陀螺王”。據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隴端節
隴端節,是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以及附近的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壯族的傳統節日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這個節日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原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儂智高(壯族)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對宋王朝的事跡。隴端街已發展成為富寧縣以及鄰近一帶壯、瑤、苗、彝、漢各族人民進行物資交流,共同歡慶的傳統節日。相傳在北宋年間,為了抵制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儂智高率廣西壯族揭竿而起,取得節節勝利,建立“南天國”,自稱“南天王”,克南寧,破欽州,打廣州,勢力很大。后來起義軍失利,退守富寧。北宋統治者為平息農民起義,削弱起義軍力量,把壯族人民遣散到貴州等地。臨別前,壯族人民紛紛集會,傷心敘別,囑咐鄉親們來年歸來團聚。此后,每年農歷三月,客居他鄉的壯族人民返鄉歸寨同親友團聚。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隴端”節。隴端節從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節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殺豬宰牛,在田壩上搭戲臺,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屆時,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繡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繡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與姑娘們相聚,載歌載舞,直到日落。仍有余興者還可隨姑娘進寨繼續對歌。
春節
壯族的春節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節期。它是壯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一般從臘月二十三起就開始做準備,家家戶戶搞衛生、縫制衣褲、購買年貨、張貼對聯、制做糕點、殺豬、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服裝。春節又是個團圓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趕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團聚,吃團圓飯。春節期間,除了走親訪友,男女青年多去參加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等文娛體育活動。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燒肉等等。晚飯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會燉豬腳、燉整雞。米飯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著富裕。
年三十晚家家都要守歲,直到半夜雞叫,燃放鞭炮,除舊迎新。
初一初二
凡來客必吃粽子。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兒。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半肥不瘦的豬皮拌上面醬制成,挾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稱一絕。
春社節
又稱“保陽節”,含有“春祈”之意。二月初二這天,各村或宗族合資殺豬宰羊,到社壇或土地廟祭祀社王或土地公,祈求神靈保佑全村平安、風調雨順、人畜興旺,古有“春社,城鄉醵錢祀土神,老幼聚飲散福”之俗。其祭社活動各家一人參加,一般都是男性(即各家家長;如果其父去世,則由長子參加)。祭畢即在社壇前聚餐,或按戶平分祭品回家祭祖先。
嘗新節
農歷七、八月間新谷成熟的時候舉行一般是單家獨戶過,也有請鄰近親友來一起過的。嘗新這天,家家戶戶都煮大甄新米飯和豐盛菜肴。婦女們清早就到田里割來綠稻葉供在神龕上,把準備好的飯菜水果供上,燒香、點亮油燈。一切準備好后,把狗叫到神龕前,舀一大勺新米飯,每樣菜都給一點,為了感謝它的功勞,這一天讓它先吃飽,以示犒賞。
吃立節
吃立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壯族的傳統節日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的傳統。但在1894年春節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侵略我邊境,為了打擊侵略者,青壯年奔赴疆場,英勇殺敵,保衛了家園。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歡慶勝利,補過春節。從此以后逐漸形成吃立節。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三月三歌節
許多地方舉行歌圩活動,歌節期間,男女老少到村邊的山坡、草坪、曬場、樹下,互用山歌對答,歌聲此起彼落,熱鬧非凡,壯族的傳統節日山歌內容廣泛,有情歌、贊美歌、農事歌、古歌等,歌手們根據對方盤歌內容,隨編隨唱,表現壯家人的聰明和才智。參加者多為未婚的男女青年。大家以歌代言,以歌會友,以歌擇偶,以歌傾訴衷情。許多青年或歌技出眾者,在歌圩上找到了意中人,最后通過拋繡球互表愛意。有的地方,此日祭祀先人,各家各戶做五色糯飯,備上祭品去拜山(即掃墓),紀念祖先。
壯族的壯年
也叫"將也益",春節叫"將昆",即漢族節。壯年以農歷十二月為歲首,十一月末日為除夕,習慣叫"崴誼久",意為過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稱謂)。是日,全寨集資買豬,(有的村寨按戶輪流專門喂養社豬)宰殺敬祀社王,祈求保佑五谷豐登。
相傳古時曾殺人祭社,后來以豬代之,社王棚一般設于村邊大樹腳下,祭時,由魔公主持,婦女和家有孕婦的男子均不能參加,在社棚前宰豬敬供,集體叩拜,莊嚴肅穆,不許喧嘩說笑,忌穿白色、花衣,否則當年收成不好,禽獸為患。祭畢,將煮熟的豬肉按戶均分,各得一串,帶回家里作"接魂"敬祖主要供品。從除夕到初三,即敬土地公之前,嚴禁內外人出入。過年十天之內為節日活動期間,村村寨寨敲鑼打鼓,吹笛彈琴,縱情歡娛。親友互訪道賀,青年玩山串寨對歌作樂。有的還給周圍兄弟民族送年禮,近鄰的苗、侗、瑤、漢等族,前來作客,有的還鳴炮、擊鼓、吹笙,表示慶賀,到處喜氣洋洋,充滿著民族團結氣氛。
不過壯年的壯族村寨,則以春節為大年,其活動與當地漢族相同。
壯族的趕降節
趕降節即趕降霜降節活動之意。流行于大新縣下雷鄉一帶的傳統節日活動。每年霜日前夕,方圓數十里的男女老少盛裝艷服,帶著糍粑等食品、土產貨物及香燭供品,趕到下雷鄉來聚會。此日舉行祭祀“莫懷將軍廟”儀式,趁此進行社交會友或易貨買賣,夜里青年男女對歌作樂,交友談愛,故又稱為“霜降歌圩”。前后熱鬧三天才“散降”。
祭青苗節
每年農歷七月間擇日舉行屆時,以豬肉、米飯作為供品祭村外田邊,表示讓禾苗神享用。接著開始路禁,以免驚擾苗神。同時全村老少集聚在一起,一邊飲酒,一邊高唱農事歌,預祝豐收。
新谷節
農歷十月收割完后的第一天用新收獲的糯米舂糍粑,同時殺雞宰鴨祭奉神祖,以示慶豐。
中元節
中元節是專門祭祀祖先亡靈的一個節日,又稱“鬼節”、“敬祖節”,是僅次于春節的大節日,主要內容是祭祖和祀鬼。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過去這個節日忌諱用雞作祭品,只能用鴨或鵝祭祀,尤以鴨為主,這個節日甚至因此也被稱為“鴨兒節”),蒸糕做饃,并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以備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后,入夜還要到山角河邊,進行野祭,燃香點燭,焚燒紙衣,祈求野鬼別來。
冬至節
冬至是壯鄉普遍過的一個節日。是日,各家具牲醴,祭奉祖先,舉家歡飲,名“吃冬”或“過小年節”。有的則合祭宗祠。
壯族的花婆節
壯族傳統節日。民間傳說,壯族始祖六甲是從花朵中生出來的。后來主管賜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從六甲花園中的花轉到世上來,壯族的傳統節日故其被奉為花婆神。農歷二月二十九為花婆神的誕辰日。壯族婦女舉行祭祀儀式,村寨里同一輩的婦女結異姓姐妹,湊錢備辦雞鴨從和香燭錢紙,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結隊到野外采花來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長。沒有生育的婦女,是日要到野外采花來戴,以求花婆神賜花送子。若日后懷孕,為使小孩出生后有靈魂,須請師公到野外念經求花,還要在路邊小溝做架橋儀式,把花從橋上接過來。小孩出生后,要在產婦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現已淡化。
銅鼓節
東蘭縣隘洞、長樂鄉一帶壯族傳統節日。分別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舉行。屆時,各村的小伙子組成銅鼓隊,把銅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頂上,懸于木架,首先擊鼓祭祖,然后進行擊銅鼓比賽。其法是大鼓對大鼓,小鼓對小鼓,以四面為1組,每鼓3人,輪換著打,不能中斷。以打得響亮動聽、節奏明快、耐力持久為勝。比賽往往通宵達旦。同時,男女青年結伴縱聲對歌。比賽結束,人們以從家里帶來的粽粑等食物進行野餐,歡歌笑語響徹山谷。
清明節
從三月清明開始一直延續到谷雨期間,各家各戶祭掃祖墳,帶著五色糯米飯、熟肉、雞、酒、紙錢、香燭、鞭炮、紙、鋤和鏟,去祭掃自家的祖墳。一日祭掃未完,翌日繼之。晚歸后再盛祭家中祖先神壇。
廟會三月初三,那龍、雙定鄉鎮一帶的壯族有舉行廟會的傳統習俗,參加者均為已婚婦女,一般以村或族自發組織進行。這天早晨,婦女們攜帶煮熟的豬頭、雞、五色糯飯和以紙剪成的人和馬,聚集到祠廟里,祭拜神靈,祈求保佑。有的還請道公或巫師來跳唱、占卜,并進行對歌活動。晚上回來再聚餐。拜廟活動一般為期一天,也有的進行二至三天。
壯族的端午節
五月初五過端午節。這天,各家各戶包涼粽,設具牲醴以祭祖。人們還到荒野折回艾草插于門戶,飲菖蒲雄黃酒,婦女制作五色香囊,佩以避邪;或采百藥煎水沐浴,以防疾病。臨近江河的地方,還舉行龍舟競賽,至今猶然。
嘗新節
六月初六是土地公的誕辰,故以牲肉祭祀土地神,以求村寨平安,風調雨順,五谷豐收。壯族的傳統節日是日,如果晴空日麗,是好年景的征兆;人們還把衣物拿到太陽下曝曬,以防蟲蛀和霉變。農家還定六月初六為嘗新之節,即嘗新米,屆時具牲醴,備香燭,以祭田祖,以祈有年,稱田祖為田頭亞公。田中遍插紙旗,以驅害蟲。
中秋節
八月十五日,各家婦女都忙著磨米打餅(舊時以糯米粉煮熟,加拌黃糖,然后置于木模中壓實成餅;現已普遍到市場購買月餅。)互相饋送;并購買豬肉、殺雞,具備果品,入夜供奉月神,合家歡聚。孩童則燒一把香,插在柚子皮上,中置月餅,懸于竿頭,三五成群,追逐村巷,盡情嬉鬧,以祭娛月神。
慶豐節
壯族的傳統節日十月是稻谷收割進倉的季節,為慶祝豐收,酬謝神祗,十月初十(時間各地不一,有的為初七、初十、十一或十二),各家各戶都殺雞、打魚、做糯米飯,祭祀祖先諸神。
結拜節
五月十三日按舊時習慣,男子年滿十二歲便有結拜弟兄的權利。屆時,有結交的好友兩人,便請老人主持結拜儀式,雙方互報年齡,喝生雞血,稟報祖先,對天發誓。儀式之后便成好兄弟。
藥王節
農歷五月端午節日內容各地不盡相同。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一帶壯族群眾上山采回烏柏、田基黃、葫蘆茶、元寶草等草藥煎湯來洗澡。據說可以使皮膚光潔,不生疥瘡。靖西縣一帶壯族有專門的藥市。各家各戶還包“羊角粽”,在屋里煮熬醋液,燒柚子皮,在門上插艾草等,以表示驅邪。
眾神誕節
農歷八月初壯族是個信奉多神的民族,他們將八月初二視為眾神的共同節日。壯族的傳統節日因此,每年是日便具備祭品以祭拜。
祭祖魂節
農歷七月十四相傳古時中元節,是在七月十五過的,云南文山地區至今仍有保留。后來發生一場災亂,一些人提前過節,然后逃亂;另一些人逃亂回來才補過節。因此變成了現在七月十四和七月十六過節的習俗。這個節日的內容是祭祖和祀鬼兩種。相傳七月十四是壯族的始祖布洛陀逝世的日子,故人們世世代代在這一天祭奠遠祖。又傳說那些非正常死亡者的鬼魂無家可歸,成為野鬼孤魂,他們四處游蕩作祟。為免遭其害,人們在這天祭祖的同時,兼祀孤魂野鬼。其做法是殺雞殺鴨,蒸糕做饃,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鞋襪。家祭之后,入夜又到河邊野祭,燃香點燭,焚燒紙衣,并讓其灰燼隨水漂流。另外,這一天凡已出嫁之婦必回娘家省親,但過節后須回去,當夜不能在娘家住宿。
百靈節
九月初九相傳是為紀念殺死惡龍、為民除害的青年勇士百靈而舉行。是日,青年男女歡聚在百靈泉邊,祭祀百靈,行歌互達,盡興娛樂。
九月九節
壯語有“九九歸一,百歲成仙”的說法,此節主要是給老人祝壽,是老人壽辰活動的延續和補充。沒有老人的農家也都過節,但有老人的農戶則特別講究。兒子要給老人剃頭、穿新衣服;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回來,并帶給一只雞,幾斤米,俗稱“補糧”,給老人添糧增壽。席間,子女兒孫先給老人喂飯,然后才進餐,以示孝敬。
牛魂節
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于農歷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傳說牛王原來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幫助人們耕作。人們感激他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將牛梳洗一番,并修整牛欄,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邊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鮮草分給每頭耕牛吃。
壯族的雞得節
五月初五節日前幾天,外婆家要送一只兩斤來重的小公雞和一籃糯米給外孫。節日那天,父母親一早便為孩子當好“雞得”,蒸好五色糯飯,晌午時分,孩子們邀集幾個年年紀相仿的小伙伴回家,爬上小樓閣聚會或到野外聚餐。飯后,孩子們拿出自己帶來的水果一起吃,直玩到太陽落山才各自回家。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壯族的傳統節日,希望對大家了解壯族文化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