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天井?中國傳統建筑中,房屋與房屋、房屋與圍墻圍成的空間,即天井。從上往下看,天井是這樣的,活像一口井。由屋頂四周坡屋面圍合成一個敞頂式空間,形成一個漏斗式的井口,故名“天井”。
從下往上看,天井是這樣的,也活像一口井。天井的開間(面積)一般都比較小,光線則因高屋高墻圍堵顯得比較昏暗,狀如深井,故名“天井”。
天井的定義
中國宅院中房子和房子或房子和圍墻所圍成的露天空地、院落,以及舊式房屋為了采光而在房頂上開的洞,都稱為天井。
天井與露天庭院不同。庭院是室外開敞空間、露天活動的場所,而天井是室內空間的組成部分;庭院可大可小,用地不求規則,布局也比較靈活,而天井受建筑主體(房屋)的約束,以形似單棹子(船槳)、長寬比接近5:1的長方形為準。
西晉文學家陸機有兩句詩曰:“側間陰溝涌,臥觀天井懸”,這話或許是天井最早的來源。在天井下生活的人們主要通過天井來采光和透氣,勞作和修生養息。歲月悠悠,古院老宅中生活過的人們在這里度過了許多難忘時光,對天井都有一個難舍的情結。
中國天井瓦檐精巧,環境幽雅,不僅具有地方民俗特色,而且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表征,更是凝聚家族情趣、鞏固家族向心力、維系家族親情的重要場所,它是家族成員的共同生活的記錄者。
天井的分布
天井見于中國各地的傳統民居中,尤其盛行于炎熱而多雨的南方,從江南四合院到客家土樓,從苗侗地區的吊腳樓到云南高原上的“四合五天井”,甚至近代中西合璧的產物廣東碉樓、騎樓,天井的身影隨處可見。最具代表性的當數徽派建筑中的天井,“高墻小井”且“有堂皆井”,到處是小巧玲瓏的天井,即便大戶人家的豪宅,也多是小天井,面積小、數量多,乃至出現一戶人家“三十六井”甚至“七十二井”的奇觀。
但天井豈止是住宅里的風景,又豈止是主人的情懷。一如梁思成先生說:“建筑之始,產生于實際需要,受限于自然物理,非著意于創新形式。”中國傳統建筑中,沒有哪種構思是純粹為了裝飾的,都有其實用價值。
天井的作用
天井之所以能夠流行于大江南北、傳承千百年,根本原因在于其強大的實用功能和不可小視的風水意義:在功能上,天井可以使屋內光線充足、空氣流通;在風水上,天井可以營造“四水歸堂”,“藏風聚氣”的格局。
天井,是中國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范例。通過天井,住宅與自然互動,人與天地對話。
天井在民居中承擔了采光的重任。天井雖然面積不大,但由于宅內房門都向天井方向開啟,仍使廳堂、廂房都能采到天光(自然光),使其顯得高大、敞亮,從而突破了室內空間的封閉感。由于天井四周屋頂較高、有的還挑檐,所以天井采集到的多為折射光,光線通透而柔和,給人以安寧、平靜的感受,正契合“家”的意義;天井避免了陽光直射、可以遮陽,在炎熱的夏天又是消暑納涼的好去處。
天井當然并沒有刻意模仿煙囪而建,但依照空氣動力學的原理,墻高井小,自然就會產生“煙囪效應”,形成由里往外拔的自然吸力,加速屋內空氣向外對流,從而有效地通風和調節氣溫。很多老民居,天井后面跟著大廳,而大廳后面有兩個用來通風的“螃蟹眼睛”,有風的時候,風過來就變成穿堂風;空氣可以自然流通。
徽商長年在外經商,財源來自四面八方,希望圖個吉利。水主財,故而“四水歸明堂”。天井四周的屋頂坡面,東西南北四面的雨水通過小青瓦流入家中,意味著肥水不外流,象征著財氣的匯集。這種對應關系,也是徽派古民居營建者心理的折射。
中原土地平坦遼闊,宅基用地相對充裕,民居采用寬敞的四合院院落式建筑,隨著中原士族的南遷,到了土地緊缺的徽州,沒有足夠的土地建院落,闊大的四合院變成了建筑物內部的天井。這一轉型前后,基本的精神還是相通的,就是住宅的自然化,充分體現了古代的天人合一的觀念。
梁思成先生曾說:“建筑之始,產生于實際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著意于創新形式,更無所謂派別。其結構之系統,及形式之派別,乃其材料環境所形成。”藝術創造不能全部脫離以往的傳統基礎,總是在基礎之上進行創新,在徽州古民居中,多種文化的交融與滲透,形成了獨特的古民居樣式。
創新,是民族的靈魂。這些新變的理念進而轉化為徽州古民居的現實構造,是徽州匠人的創造,也是徽商的創造,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在自身內部的創新,值得我們深思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