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位于湘西南邊陲,群山滴綠,溝壑縱橫,溪流密布,夏無酷暑,冬少嚴寒,世世代代居住著苗族同胞。千百年來,為適應山高谷深,重巒疊嶂的自然條件,苗族人民創造了獨特的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建造了一大批吊腳樓、鼓樓、花橋、涼亭、廟宇等建筑藝術瑰寶。
一、靖州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基本要素
一是選擇屋基。選擇建筑地址,充分保護自然環境,不破壞原始地形地貌,實現自然和諧。住房多選擇在方位向陽的順坡空地上,坡度較緩,則鑿基建房,坡度陡峭,則采用吊腳樓形式砍坡砌坪建房。鼓樓則選擇寨子中心,方便全寨人員集中。而風雨橋則選在寨子下游位置,連接兩岸山脈。涼亭建在交通要道的山坳或水井邊,方便休息。廟宇多選擇在風景優美、環境清靜的地方。
二是準備材料。苗族建筑材料以杉木為主,選用當地盛產的杉樹。一般在春夏季節砍樹,砍下的樹木,放置整個夏天,使木材干透。砍伐時剝下的樹皮晾干后,可用于覆蓋屋頂。柱料多選在向陽山坡上分散生長的、質地堅硬的杉木。枋料多選成片生長的杉樹,木質相對較軟。
三是落實木匠。木匠有掌墨師和幫師之分,“掌墨師”是建筑設計的“總工程師”,需熟練操作各種工具,精通墨理等方面的知識。幫師則要求熟練木匠各種基本功。
四是繪制丈桿。苗族木構建筑技藝完全憑“掌墨師”的經驗,通過測量、構思,便把建設方案繪制在一根長長的“丈桿”上(丈桿即用一根修長的楠竹,一破兩開,將其表面削刮干凈),并用“魯班字”標明。一幢建筑物的水面、水步、空間尺寸、柱眼方位、升山高矮等,都靠這根“丈桿”記載和建造。
五是制作構件。“掌墨師”負責選定構件材料,畫出開鑿卯眼的位置、形狀和大小,標清各種符號,用竹簽記錄各種數據。幫師們依照掌墨師畫的墨線加工,把木柱、木枋等鋸好、刨好、鑿好柱眼,將所有構件的榫卯扣齒斫好。
六是搭接排柱。各種構件制作完成后,開始搭接排柱,用穿枋將木柱和瓜串連成排。
搭接排柱豎屋架(吳通愛/攝)
七是豎立屋架。豎立屋架時,先豎第一排(左排),依次往右。每兩排立好后,排與排之間要用斗枋串接,并通過調整使其搭接牢固。
八是上檁子。新屋框架立好后,工匠們再將一根根檁子吊上屋頂,安裝在每排瓜柱尖齒口上。
九是釘椽子。按照小青瓦的尺寸,每條椽子相距13-15厘米,用釘子將椽子釘在檁子上。
十是蓋瓦。屋面覆蓋小青瓦,瓦工先把屋檐兩面蓋好,最后蓋屋脊。
十一是裝修。所用材料是木枋和木板。裝樓板時,先將木板兩面刨平整,兩邊刨好槽口,一張張木板相互銜接,釘在枕木和斗枋上。裝板壁時要先安裝枋子,構成方框,然后裝填木板。
二、靖州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主要特點
一是結構科學。苗族匠師在建造中,運用了力學原理和幾何圖形結構,以柱和瓜承檁,主柱直接落地,各層穿枋,具有拉結和承重作用,簡單而穩固性強。造型是長方形和三角形的組合,是穩固而莊重的幾何圖形。無論柱、瓜、枋、梁、檁,都互為垂直相交,構成一個三維空間上相互垂直的網絡體系,奠定了長方形結構基礎,然后延展組合而成整個屋體。屋頂由于排水需要,確定了最穩固的三角形結構。
典雅靈秀人民橋(陸順祖/攝)
二是藝術性強。苗族建筑榫卯嵌合,銜接多變,榫眼榫頭形式多樣,不用一釘一鉚。在結構形式上除斗拱外,發展了穿斗式、抬梁式、混合式,使結構得到完善,方式運用靈活。這樣,在藝術感覺上顯得十分端莊穩重。如吊腳樓依山而建,鱗次櫛比,與山形水體融為一體,“懸虛構屋”,既有典雅靈秀之氣,又有挺拔蒼勁之美。而檐柱頭雕刻繡球,千斤枋(連接排扇的長枋,承載二樓重量)頭雕刻龍頭,小枋頭雕刻象鼻,前檐柱雕龍刻鳳,窗欞雕刻花草鳥獸魚蟲等圖案,屋檐設置金銀山梅花格,屋脊兩端翹角成牛角狀,既美化建筑物,又反映苗族圖騰崇拜。
三、靖州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傳承人
靖州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通過師承關系一代又一代傳下來,出現一大批木構建筑從業人員和技藝高超的能工巧匠。據初步統計,全縣從事木構建筑的人員800余人,其中能獨立完成設計、制作的“掌墨師”有110余人。
首批確認的縣級代表性傳承人有3人,即陸再吉、龍本正、吳才章。陸再吉,1970年出生于木工世家,現年46歲,高中文化。13歲邊讀書邊開始跟隨父親學藝,乃后起之秀。憑著一手精湛的木工技藝,為苗族父老鄉親提供建筑服務。他擅長建造吊腳樓、風雨橋、鼓樓和涼亭,其作品不僅遍布靖州、通道、綏寧,而且還留在新疆阿勒泰。設計制作吊腳樓50余棟,風雨橋6座,鼓樓2座,大小涼亭40多座。2014年所建的通道縣“人民橋”,其技藝達到爐火純青境地,令游覽者贊不絕口。龍本正,1962年出生,現年54歲。1979年7月,初中畢業后回家務農。跟隨爺爺、父親與叔伯一起從師學藝,1985年后便能獨自掌墨。參與修造的房子有50多棟,其中自己掌墨修建的有27棟。吳才章,1955年出生,現年61歲。1980年跟隨爺爺、父親學藝,是才華出眾的掌墨師,在湘黔邊界修建木房100余棟。
師徒切磋營造技藝(陸順祖/攝)
靖州歷代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從業和傳承人員,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創造了豐富的建筑文化,在縣內外留下了很多精品杰作。如巖彎鼓樓、上湘鼓樓、地交花橋、黃柏花橋、瑤朗花橋、雙江花橋等等。因干欄式民居建筑特色明顯,靖州鍬里苗寨建筑群——地筍、塘堡、江邊、地交苗寨被列入湖南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這些標志性建筑物,對于木構建筑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2016年靖州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被列入懷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現代科技進步和工業化技術的發展,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一定能形成新產業,為社會創造新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