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作,是中國古代建筑屋頂做法的統稱。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先民就已發明了瓦作。《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振”的描寫,說明在戰國時代瓦就有著普遍應用。隨著建筑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建筑中的瓦有了多種材料類型,包括有青瓦、銅瓦、金瓦、鐵瓦、明瓦等。
屋檐的滴水瓦主要包括兩類,即長條弧形滴水與三角形垂尖花邊滴水。長條弧形滴水在《營造法式》中稱為“重唇板瓦”,三角形垂尖花邊滴水產生較晚,根據目前考古資料顯示可能在宋代早期出現,但《營造法式》中并無對其具體稱呼。“滴水”一詞至清代廣泛使用,是因清代所流行滴水是以三角形垂尖花邊為主。長條弧形滴水瓦出現晚于瓦當一千多年,有可能是因為在唐朝時期氣溫升高,降水偏多,原來檐口的板瓦在排水上容易出現雨水倒灌的現象,所以發明了長條弧形滴水瓦放置于檐口引水,雨水有了引導的趨勢自然不會反流。
瓦都是弧形的,那它們是怎么固定在屋頂上的?其實最早出土的西周板瓦就出現了可以拴繩的瓦釘、瓦環,目的就是使瓦穩固在屋頂上。每一壟瓦就靠一處瓦釘就牢牢地將勾頭瓦釘在掛瓦條上即可。但因金屬瓦釘容易進水生銹,于是工匠們又燒制了瓦釘帽蓋住瓦釘處,而戧脊上的釘帽最后就發展成了“五脊六獸”。
而在屋面疊瓦的成熟工藝出現后,一般緩坡的民居瓦屋面就可以靠瓦的自重進行穩固。但對于較陡的筒瓦屋面,則需要瓦釘。另外,在型制上,瓦作也可分為“大式”和“小式”兩大類。大式瓦作以筒瓦騎縫,屋脊上裝有脊瓦、吻獸等構件。材料上常使用青瓦或琉璃瓦。
在北方地區又叫陰陽瓦,在南方地區,因其小巧又名蝴蝶瓦。是修建樓臺、宮殿榭枋、亭廓以及各種園林建筑的高檔古建材料。小青瓦有:勾頭、滴水、筒瓦、板瓦、羅鍋、折腰、花邊、瓦臉等組成。
小式瓦作多用板瓦。板瓦形態向上略作凹曲,在屋面上每一列形成一條排水溝,叫做“一隴”。每隴最下一塊帶有如意頭狀者叫做“滴水”。半圓狀的瓦叫“筒瓦”。“筒瓦”用于覆蓋隴縫。最下一塊筒瓦帶有圓形的瓦頭,稱作“勾頭”或“瓦當”。
板瓦也稱片瓦,它的瓦面較寬弧度較小,一般是圓弧的四分之一到八分之一。而且兩頭大小不一致,有大小頭之分,所以鋪設上需要注意大小頭放置方向。而且板瓦按制造工藝不同,大致可以分成,一次燒制的青瓦,二次燒制并上釉的琉璃板瓦;按材料則有沿海以貝類磨制的明瓦,西南的石制板瓦,金屬制的銅瓦、金瓦等等。
以目前考古資料來看,筒瓦的出現略晚于板瓦,筒瓦呈半圓形,搭接處細節更為精致。后期,筒瓦替代了瓦屋面的蓋瓦,相對于板瓦的蓋瓦而言等級更高,一般也只用在官式建筑上。當然,筒瓦除了鋪設在屋面上,還承擔了一部分的裝飾造型功能。例如還可以兩片拼接成滾筒,作為屋脊造型。
而琉璃瓦則是我國陶瓷寶庫中的古老珍品之一。它是用難熔粘土制坯,經干燥、上釉后焙燒而成的一種高級屋面材料,最早出現于北魏時期。就大式建筑而言,宋式規格分檔:四寸筒瓦、六寸筒瓦、八寸筒瓦、九寸簡瓦、尺二筒瓦、尺四筒瓦。
而根據《清式營造則例》規定,共分九種型號(一樣至九樣),而常用的僅三種(五樣、六樣、七樣)。除一樣大瓦在實際工程中沒有使用過外,其余分別使用在不同規格的建筑物上。琉璃瓦屋面脊式及獸件皆有定式,需配套使用。
瓦的尺寸實際是從古至今逐漸縮小的,考古出土的漢陽陵的板瓦殘長108厘米,寬43.5厘米。唐朝的瓦大致長約50-60cm,寬約30-40cm。
按《營造法式》上卷十三載用瓦之制:以1宋尺約為今31.4厘米對其進行轉換
可以看到宋瓦即使在散屋上也有長40.8cm,寬20.4cm;清朝則將瓦分為大式、小式,大式多為琉璃筒瓦,小式即為小青瓦,與現代尺寸接近。現代的板瓦尺寸大概長22-16cm,寬18-11cm。
一般認為瓦尺寸縮小的原因:一是宋之后為了大量標準化生產,小瓦模具便于制作,小尺度更能保證產品質量;二是便于替換維修,維護成本更低。
層層疊疊的瓦片按照“壓七露三”的北方傳統建筑鋪設形式,排布得疏朗有序,充滿音樂般的節奏感,啟迪著屋檐下詩人的文思。
揭瓦是瓦屋面中通行的大修方式。因屋面局部受損嚴重,瓦面凹陷經多次大查補無效時采用該施工方法,包括拆除舊瓦面、挑選整理舊瓦件、重新沾漿、添配部分新瓦件,重新鋪瓦、刷漿打點等步驟。
青瓦片片,帶著純色的詩意,將庭院中的美麗風景襯托得更加耀眼。當落葉在瓦片中堆積成畫面,當雨水沿瓦而下成為一道道水簾,仿佛才注意到屋上的瓦片也有著多許層次,猶如片片層疊的魚鱗,就連時間也無法摧毀屋瓦的美,只會讓它更有風韻。
有一種美,見微知著,與古為新。它以一種細水長流的姿態,述說生命最樸質的追求。它用各種匠心細節,讓一磚一瓦充滿情懷,這才是中國人真正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