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SoHo),即SouthofHoustonStreet之英文縮寫。它位于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島的西南端,是一個占地不足0.17平方英里,居民人口約為6541人的社區。
蘇荷區地方不大卻以它獨特的藝術風格及時尚著稱,成為到紐約旅游的游客必到之處。可是誰又會想到,50年前,這里是一片頹廢的工廠區,更因為一條擬修建的快速路使這里的50棟1869—1895年建造的獨具風格的鑄鐵建筑(IronCastArchitecture)險遭拆除。幸虧有保護古建筑人士的俠肝義膽,以及居住在這個區域的藝術家們的奔走相告,才使得這一社區的舊城風貌保存下來。
■鑄鐵建筑———紐約人自己的建筑風格
鑄鐵建筑是流行于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的一種建筑風格。據說它的最早創始人是一位名叫波加達斯(J.Bogardus,1800至1874)的美國建筑師。
當時美國步入工業化時代,紐約成為全美制造業中心。鑄鐵制品由于成本低又可以大規模生產,迅速替代了大理石建材與花崗巖。這種新型建筑材料承重力強,又可以根據客戶需要生產出千變萬化的造型,用作工廠倉庫、廠房的建筑材料是最合適的。一時間工廠主、商人們要求建筑師按照法國第二王朝的建筑風格,將鑄鐵彎曲、油漆,模擬成大理石圓柱和拱型窗戶。到了19世紀末,幾乎整個蘇荷區都是這種鑄鐵工藝的建筑。
紐約人將古典主義的浪漫與工業化社會的現實需求在鑄鐵建筑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統樓房”(loft)———藝術家的天堂
二戰后,制造業不再成為紐約市經濟的支柱產業。許多工廠開始搬出蘇荷區。蘇荷區的許多樓只好空著,時間一久,就“萬戶蕭疏鬼唱歌”了。
20世紀30年代,歐洲社會的動蕩與戰爭使得許多聞名的藝術家移居紐約。他們的到來推動了美國現代藝術的發展,并涌現出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藝術家。
此外,每年有大量的藝術院校畢業生來紐約尋找工作。藝術家們很快發現,在曼哈頓租金昂貴,很難找到可以從事藝術工作的空間。
而蘇荷區大量閑置房屋,空間大,租金便宜,藝術家們紛紛租用這樣的空閑房,俗稱統樓房(loft)。蘇荷區的人文環境因藝術家們而全然改觀。
■移平蘇荷區———曾被看成最人道的“義舉”
二戰后,金融業、廣告業、大眾傳播業成為紐約市的支柱產業。許多大公司在曼哈頓島上設立總部,導致交通擁堵。為此,紐約市政府擬修建第一條東西向的快速路,以緩解交通壓力。
洛克菲勒財團的大通銀行要求擴建辦公樓,也主張移平蘇荷區。華爾街地區寸土寸金,緊鄰的蘇荷區便是大通銀行覬覦的對象。
一些私人民間團體也要求市政府立即拆除蘇荷區的“貧民窟”,為那里的幾千戶家庭建造更新更好的住宅。
當時,美國許多城市的行政當局將“移平”、“貧民窟”當作整治舊城區的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在一般美國人的眼中,折除舊建筑也被認為是這一種“人道主義”的義舉。
■無私者無畏———保衛古建筑的人士結成同盟
快速路的興建將會導致包括蘇荷區、“———小意大利”街區、中國城、下城最早的移民的遺跡在內的許多人文景觀的消失。
1960年,當紐約市通過了修路方案時,來自格林威治村、小意大利社區的居民推舉作家兼城市保護理論家簡·亞格布女士(JaneJacobs)為他們的代表與市政府對話,要求市政府保護他們從小生長的歷史街區,保衛紐約文化。蘇荷區的藝術家們也行動起來。
由建筑師及工程師組成的“鑄鐵建筑之友”發揮了重要作用,呼吁保護蘇荷鑄鐵建筑群。
紐約市的市民對此事寄予廣泛的同情。他們在報紙、電視臺和電臺紛紛發表意見,支持藝術家們。
在各方面的壓力下,1969年7月,市長林塞公布建造快速路的計劃將永遠“胎死腹中”。
■SoHo———潮流與時尚的代名詞
修路計劃雖然擱淺,但舊城改造不能放棄。紐約市政府與規劃、立法部門出臺了以下一些政策與法規:
1、答應藝術家們自籌一部分資金與開發商一起建合作公寓。在統樓房的底層只能用于商業用途。這項政策頒布后,在藝術家們涌入蘇荷的同時,畫廊開始出現了。1978年,共有77家畫郎在那里開業。
蘇荷區經濟也開始復蘇,統樓房的房租開始與曼哈頓島一般公寓的房租比肩了。80年代,蘇荷區成為“雅皮”一族的住宅區。
2、采用“以舊做舊”的改造方案,不能破壞樓房的外在面貌,改造的只是其內部的設施。
幾年前,我曾親眼目睹了格林街的一小段路面的重新修建:幾個人(也許是藝術家)拿著石塊敲敲打打,趴在路面上反復端詳,對于石頭不能令人滿足的棱角反復修正,使它看起來像有馬車軋過的痕跡,以便游客可以在此地發思古之幽情。街面是如此,進入統樓房更是如此。經改造的統樓房乍一看還是原來的工廠、倉庫、棧房。但在藝術家手中,室內的裝修材料和色調已經經過處理,配以非凡的燈光照射,門大、窗大,室內陳設簡單,明快,自有一番蘇荷獨有的“超現實主義風格”。
3、以藝術品經營市場為龍頭,輔以餐飲業、酒吧業、旅游業、時裝業,形成蘇荷區獨特的經濟發展模式。
在蘇荷區,每一條街都有大大小小的畫廊,歡迎人們免費參觀。不懂現代藝術的游客也不妨走走,那里有許多經營家具、床上用品、家居擺設的特色小鋪。許多世界聞名品牌也都在這里開設分店。假如走累了,到對街的咖啡店要一杯咖啡,坐下來看看時髦的紐約人,多少也能把握一下世界時尚流行趨勢。
蘇荷區改造對我們的啟示
古建筑保護歷來是一個矛盾體。城市假如不發展就會變成一座沒有生命力的城市,而城市借口發展不去保護它的獨特的、形成城市特征的舊建筑,甚至去破壞它,那么將給這座城市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
蘇荷區改造的實例說明,要“移平”一座城市里的“貧民窟”,是一件輕易的事。在廢墟上建大廈也不難;而要將一座城市的古建筑歷經歲月完整地保存下來,讓它們成為一座現代化城市的有機部分則就難了。這需要對這座城市的傳統文化,非凡是對什么是現代化有深刻的理解和領悟能力。一個精明的城市治理者終會發現,一座城市所擁有的歷史、人文和文化傳統,是別的城市所無法擁有的寶貴資源,它將為這座城市帶來無限的商機(現在不是都講商機嗎?!)。
在舊城改造方面,我們有過嚴重忽視專家學者意見、忽視民眾呼聲,而由政府一廂情愿做出決策的慘痛教訓。目前,中國的許多城市也在進行著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和現代化建設。然而,所面臨的也是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通病”———急功近利。換句話說,就是急于擺脫貧困,實現物質上的現代化。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對舊城的破壞成為我們這一代城市建設者們最短見的城市行為。
我曾經在一個電視節目中看到過一場發人深省的爭論。事情是由改造舊城區引起的,爭論的焦點在于是否應該保護一處古建筑民居。贊成拆除這座明清時代四合院的有來自政府的房地產開發部門的一位領導,他在埋怨這座小院使他的工程停頓下來,給他帶來的損失是“天天一輛桑塔納轎車”。誰都知道桑塔納轎車在生產線上每年都可以復制出30萬輛甚至更多,而明清時代的四合院一旦推倒就再也不可復得。其所蘊含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又可是幾輛桑塔納轎車可以比擬得了的?將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交給這樣一些人去開發、去改造,人們何以能夠放心?
愿以此篇文字能讓讀者們了解到,紐約的建筑不光是“帝國大廈”和“世貿中心”,它還有蘇荷區的“鑄鐵建筑”。而后者乃是以“摩天大樓結構為特點的“現代建筑流派”的開山鼻祖。
也愿以此篇文字讓中國的開發商們了解到,他們現在追求的“理想境界”,正是40年前美國的開發商要用推土機“趕盡殺絕”的“貧民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