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明清兩朝皇宮的紫禁城,其建筑大多左右對稱,有著嚴謹的規制。清代統治者入主紫禁城后,也沿襲了明代的建筑格局,大部分建筑都保留了明代的基本形式和功能。
然而,故宮的中軸線上,有座宮殿是個特例。它作為中軸線上唯一一座滿族風格的建筑,在建筑形式和使用功能上都十分特殊。這座建筑,就是內廷后三宮中的坤寧宮。
坤寧宮簡介
坤寧宮,位于乾清宮、交泰殿之后,是內廷后三宮的最后一座宮殿,始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坤寧宮面闊9間(東、西盡間是夾道),進深3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
在明代,這里是皇后的寢宮。清代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陽清寧宮形式重修坤寧宮,使其成為一座宮中少有的滿族風格建筑。
雖然名義上它仍是皇后的正宮,有著“皇后居中宮,主內治”的規定,但實際皇后并不在這里居住,坤寧宮作為滿族薩滿教祭祀的場所和皇帝大婚的洞房而存在。
坤寧宮外景
坤寧宮的名稱由來
坤寧宮的名稱,與乾清宮相呼應。關于其名稱背后的內涵,也不得不與乾清宮一同說起。“乾清”與“坤寧”二詞,出自《道德經》和《周易》。
《道德經》中有“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的說法。這里所謂的“一”,指的就是元氣,即萬物形成的初始,陰陽二氣形成,陽氣輕且清,上升成為天,陰氣重而濁,下降形成地。
所以,才會有“天清”“地凝(寧)”。“清”是明亮的意思,“寧”通凝,有積蓄、博厚之意。《周易》稱,“乾為天,為圜,為君……坤為地,為母”。所以,皇帝居住的宮殿被稱為乾清宮,皇后居住的宮殿被稱為坤寧宮。
總而言之,乾為天、為陽,坤為地、為陰,乾清,即天高明,坤寧,即地博厚。所以,乾清、坤寧二宮,蘊含著天地相交,陰陽之合的寓意。
清代對坤寧宮的改建
與紫禁城中的大多數宮殿一樣,坤寧宮經歷過數次重修。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照沈陽盛京清寧宮,將其改為滿族特有的“口袋房”形式,徹底改變了坤寧宮的面貌。
主要改變有三:
第一,將原來的正中明間開門,改為東次間開門。并且,原來的槅扇門被改為雙扇板門。
第二,欞花槅扇窗,被改為直欞吊搭式窗,窗戶紙糊在窗外。
第三,西側四間,南、北、西三面圍炕,就是所謂的“萬字炕”。
萬字炕
坤寧宮吊搭窗
改建后的坤寧宮,其“中宮”的地位沒有被改變,但其西四間,成為薩滿教祭神的重要場所。坤寧宮面闊九間,其中最東、最西的兩盡間是室外夾道,室內共七間。
門開在東次間,門西側的四間,即明間、西次間、西梢間和西次梢間,與東次間相通,室內空間寬敞,是祭神的場所。進門正對著的,是祭神時所用三口大鍋,其中兩口煮肉,另一口用來蒸糕。坤寧宮門東側兩間,隔出為東暖閣,是皇帝大婚的洞房。
坤寧宮祭神
薩滿教是滿族人崇拜的一種原始宗教,屬多神崇拜。按照盛京清寧宮舊制,應由皇后每天行禮,祭天祭神。清代在坤寧宮,則改設一位贊祀女官,每天代皇后行禮。這位女官,就是俗稱的“薩滿太太”。坤寧宮舉行的祭祀活動眾多,有每天早晚的朝祭、夕祭,每月祭天,每年春秋二季大祭,四季獻神等。
夕祭神位
朝祭、夕祭在每天早晚舉行。宮內西炕上,供奉朝祭神位,朝祭神為釋迦摩尼佛、觀世音菩薩和關圣帝君;北炕供夕祭神位,夕祭神位穆哩罕神、畫像神和蒙古神。
每次祭祀,需用到兩口活豬,在坤寧宮現場宰殺。大鍋前擺放著一張包錫紅漆大桌,便是殺豬所用。
春秋大祭時,在坤寧宮外立神桿一根。祭天神桿,在滿語中即為“索倫桿”。現在坤寧宮門前,還能看到神桿石一塊,當初的神桿就插在這里,竿上有一個錫斗。祭祀時,把豬下水等切碎拌以碎米,放在索倫桿上的錫斗內,供鴉雀啄食。
大祭時,帝后親自來坤寧宮祭神。祭神結束后,煮肉現場分吃。吃祭神肉的習俗始于遠古,是薩滿祭祀的禮儀程序之一。
吃肉時,皇帝坐在南炕寶座,皇后在東暖閣,大臣、侍衛等也會被請來坤寧宮吃肉。皇帝在坤寧宮請王公大臣吃祭神肉,一方面宣揚清宮薩滿教,也是通過這種形式加強皇帝同大臣間的情感聯系,增強皇權和凝聚力。
被邀請去坤寧宮吃肉,對于大臣來說是一種殊榮。據說大臣死后,在出殯時可以打出“坤寧宮吃肉”的牌子。然而,實際上到坤寧宮吃祭肉可不一定是享受的事情。
祭肉稱為“柞肉”,就是白水煮肉。這種肉既無咸淡,又半生不熟,很難下咽。但不吃又是對皇帝的大不敬。
于是,據說有的大臣們便想辦法賄賂太監們,讓太監在端肉時偷偷留下一小包鹽,或自己在袖子里偷偷藏點鹽帶來,肉的口味便會有大改善。
但是,根據《儤直紀略》記載,光緒季年坤寧宮吃肉有“分給諸臣肉及咸菜神糕”的說法。或許后來皇帝也覺得白水煮肉太膩,于是賞賜了咸菜與眾大臣同食?
坤寧宮大婚
康熙四年,康熙皇帝大婚時,將坤寧宮用作洞房,舉行合巹禮,后來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大婚,以及遜帝溥儀結婚也都是在坤寧宮。合巹,就是現代意義上的喝交杯酒,“巹”原意為把瓠分成兩個瓢,合巹即新婚夫婦各拿一瓢飲酒。表示夫妻二人同飲共食,結為一體。
為何選擇東側兩間作為大婚洞房?這在清康熙四年禮部奏折中可覓得原委:“前奏中宮七間,北坐向南,本年均吉。既隔首間、次間,于五間之中間合巹吉。今奉太皇太后懿旨:中間合巹,因與神幔甚近,首間、次間雖然間隔,尚是中宮之正間內北炕,吉。兩旁間既非正間,均不可用。”
原來,禮部官員最初將大婚合巹禮安排在坤寧宮西五間之中間一間,即西數第三間,但太皇太后(即孝莊文皇后)認為在中間與所供奉的神靈位置過近,不適合作為洞房,所以后來將洞房定在了東首間、次間。
如今的坤寧宮洞房,仍按清帝大婚時的原狀所布置,處處洋溢著喜慶的氛圍。南邊靠窗的坐炕上,鋪著大紅緞繡龍鳳雙喜字大炕褥,安放有紫檀雕龍鳳炕幾,屋內懸掛著雙喜字宮燈。洞房北邊為落地罩木炕,床上掛著大紅喜帳和被褥,床前房屋正中的大紅地毯上,繡著精美的龍鳳圖案,體現著一片喜悅歡騰之景。
坤寧宮洞房
與眾不同的是,除了火熱的大紅色,坤寧宮內外還有一種素雅的裝飾,即在白色墻紙上張貼著的黑色喜字剪紙。剪紙不但在坤寧宮內的屋頂和墻壁上有,而且在坤寧宮東西兩側穿堂的屋頂天花和墻壁上也有。為什么在如此喜慶的地方會出現白色的元素呢?
這應與滿族尚白的傳統有關系。滿族崇尚白色,認為白色象征著光明和吉祥,這在他們的生活中也多有體現。滿族舊俗中,春聯也用白色。滿族入關以后,隨著漢俗的影響,尚白的習俗逐漸減弱。
坤寧宮內的黑白天花
晚清以后,滿族人沿襲漢俗,開始喜紅喪白。啟功先生曾在詩中寫到:“長白雪長白,皓潔迎新年。神板白‘掛錢’,門戶白春聯。地移習亦變,喜色朱紅鮮。筋力自此緩,萬事俱唐捐。”作為保留著滿族風格的宮中建筑,白色的墻紙與天花,也是滿族習俗遺留的一個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