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官式做法是依照清代《工部營造則例》的規定,由各業手工匠人傳承下來的一套法則,在南方地區,很多地方做法并不按照官式做法的規定進行,這種地方性知識同樣是建筑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天很多地區也保持著鮮活的生命,今天為大家細數南北方營造技術在哪些方面存在著不同。
榫卯構造不同
由于梁架結構的差異,地方做法大木構件的組合與官式建筑大木的組合是有區別的,北方多受抬梁式構架的影響,而南方則穿斗較多,北方的榫卯連接很少完全穿透構件,榫長較短;南方有專門穿透構件的榫卯類型,如半榫、透榫等。
北方木構件粗大,榫卯粗短;而南方構件纖細,榫卯細長,尤其是在民居和穿斗式建筑中,山面柱子和榀架的交點都做成相交的透榫。
榫卯位置
南北方榫卯做法也有差異,北方早期闌額(額枋)直榫入柱,而南方早期闌額與柱多用鑷口鼓卯或燕尾榫相接等,以鑷口鼓卯、帶袖肩燕尾榫、直榫、柱頭方形饅頭榫為代表。
榫卯的安裝或匯榫是指木構架的梁、枋子、桁條與柱子的匯合接點工作,也關系到建筑的開間、進深構架的結合質量。結合的好壞與承重大小和受力抗震有直接關系。在穿斗式建筑中,由于梁架和檁桁的交點很多,匯榫更是重中之重。
營造模數的不同
官式建筑有固定的模數,依照斗口或柱徑的大小可以推算出建筑尺度大小和用材多少。但南方多地以穿斗式構架為主,所以常以“大通梁”(大部分情況可視為五架梁)定構件尺寸。傳統上:中脊=柱子=大通梁=承水梁(挑檐檁、桁),或者是:一中二寮,即中脊大于寮圓(挑檐檁)。
大通梁是橫向構架中跨度最大的構件,它的榫卯尺寸據其跨度得來,而立柱的柱徑也要考慮卯洞的尺寸,即柱徑也是受大通梁的尺寸制約的。如大通梁高40厘米,其榫卯厚1/3,約9-12厘米,柱身榫卯最多是柱徑的1/3,那么立柱為了承受通梁的榫頭,柱尾直徑至少30厘米。
由于不同的設計思路,南方地方做法從圖紙系統到施工流程間的步驟也是不同的。南方傳統建筑的圖紙只有平面圖、剖面圖和篙尺三種,在安裝立架斗拱前也無需在地面上打大樣。
算水是官式做法中對屋頂舉架的運算,篙尺即北方地區的“丈桿”。但篙尺的長度略長于中柱,如明間中脊高7.36米,則篙尺總長約7.7米,上留1寸,下留3寸,畫好后懸掛于現場,輔以工具尺“十三尺篙”丈量檁桁、柱子等構件的長度和“六尺篙”丈量楣、梁等構件的長度。
在施工過程中,在篙尺上的尺寸通過與記數圖搭配彈線到木料上,但由于木料常有柱頭不圓、加工尺寸不完全吻合等情況,所以在記數圖在有“丈量卯口”的工序,但操作方法較官式做法簡便。
北方的討退有兩步,一是“討”,即在抽板上記錄已經制作好的柱子柱口的尺寸數據,而將這些數據反映到對應的枋子頭上,就是“退”。
討退需要抽板、執板、丈桿以及各種畫圖工具,每做一根枋子就要一塊抽板,但卻是以1:1的比例記錄,更為嚴格而精確,相應的,一些地方做法則是以數字標在記數圖上,所以直接拿兩把曲尺測量即可。
總體上,和北方建筑嚴謹閉合的空間相比,南方建筑形成了通透舒朗的特點,在布局上不求對稱,各個構件也為了保證室內的通風和排水而舒朗伸展。
梁架裝修的不同
南方喜歡在梁枋上雕刻,即雕梁;北方喜歡在梁枋上繪畫,即畫棟。兩種裝修方式最初都是為了實用,為了適應木結構上防腐防蠹的實際需要,普遍地用礦物原料的丹朱,以及黑漆桐油等涂料敷飾在木結構上;后來逐漸和美術上的要求統一起來,變得復雜豐富,成為中國建筑藝術特有的一種方法。
南方的雕梁,為了增加梁枋的裝飾效果,這種雕刻不僅限于梁枋之兩頭,逐漸向中心發展。在講究的祠堂、住宅里又在底部加以雕飾,加之南方天氣炎熱,殿堂基本上都做“徹上明造”而不做天棚,這樣一來月梁的形象暴露于外,當人們進入殿堂時,全部梁架結構和木雕裝飾一目了然。
在藝術手法上,木雕以層次高、遠、平面分散來處理透視關系并以中國傳統繪畫的散點透視或鳥瞰式透視為構圖特點,大多以鏤雕和浮雕結合,深浮雕與淺浮雕相穿連,比西洋浮雕更為豐富,既能充分展示畫面內容,又有“畫中有畫”的意境。
在雕刻內容是,木雕的題材廣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獸、蟲魚,以及各種吉祥圖案等。與磚雕和石雕相比,木雕顯得更精致,房子內每一個角落都能讓人嘆為觀止。
南方的能工巧匠脫離了官式建筑的刻板要求,將大木構架中的劄牽、撐拱、斗栱等與雕刻充分結合,劄牽發展成為與卷草紋等紋樣結合的圓雕構件,撐拱發展成晚期結合人物故事、花草、動物等具象雕刻的圓雕、高浮雕牛腿,斗栱的結構作用減弱、裝飾形加強,尤其是栱件向雕刻鏤空花板發展。
各地地方做法在今天很多地區仍保持著鮮活的生命,表現出了強大的韌性和靈活性,學習和研究各地建筑地方做法,請關注哲匠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