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臺民居位于喀什噶爾老城東北端,建于高40多米、長800多米黃土高崖上。高崖兩千年前就已存在,一千多年前有維吾爾先民在此建房安家。相傳東漢名將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跡。
公元九世紀中期喀什拉汗王朝時,把王宮建在這個高崖的北面。歷史上,高崖的北坡與南坡連為一體,后來被洪水沖斷,南北分隔。北崖即今老城喀喇汗王朝王宮所在地,南崖就是現在的高臺民居。維吾爾族人世代聚居在此,是喀什展示維吾爾古代民居建筑和民俗風情的一大景觀。
高臺民居是我國目前唯一保存下來的一處具有典型古西域特色的傳統歷史街區,老城民居多以土木、磚木構成,其建筑風格盡顯西域風情,是研究少數民族生活習俗和建筑特色的重要物證。2015年,國家旅游局向喀什老城景區正式授予國家5A級旅游景區稱號。
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輩的房上加蓋一層樓,這樣一代一代,房連房,樓連樓,層層疊疊,這些房屋大多是土房,也有不少新建的磚房。在這些隨意建造的樓上樓、樓外樓之間,形成了四通八達、縱橫交錯、曲曲彎彎、忽上忽下的50多條小巷,共有600多戶人家,沒有本地人帶路,外來人一定會迷路。
房屋是用泥巴和楊木搭建而成的,木頭去枝之后,沒有刨削加工,直接用來架構和支撐屋頂、閣樓和陽臺。整個街區看上去都是晃晃蕩蕩、松松垮垮的,但房子都很牢固,許多房子都已有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
維吾爾民居有著濃厚的維吾爾族建筑風格,其風格特點的形成是喀什的特殊環境和自然條件下,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并經過數百年歷史的演變而逐漸形成的。
民居院落平面布局自由靈活,室內外空間布置都是根據具體條件的實際需要而定,不受對稱等概念的束縛,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間修建,高臺民居里的院落住宅有平房、二層樓房、三層樓甚至有七層樓,崖上建有三層、崖下四層,從崖上、崖下都可上,宅主絕妙設計充分利用了地形,土崖上的三層可以從崖上出進,崖下四層即可從三層下到最底層,也可從最底一層沿上下互通的樓階到達任何一層。
庭院有強烈的封閉性,既能滿足維吾爾族人民家庭生活的要求,又適應當地自然環境,起到防風防雨的遮蔽作用。維吾爾族建筑組成建筑外墻凹凸線腳不多,墻面大方流暢,戶外大門,多為兩扇門,莊重厚實,門上鑲有、刻有圖案花紋的銅質、鐵質護板壓條。吊裝兩個碗大的門環供上鎖用。沿街外墻用土坯砌成,抹上麥草泥,數十年甚至百年依舊如故,也有用白石灰涂刷的。
室內建筑分為主人居住室、客廳、兩側多為子女和同代家族的住房。住室內不設木床,幾乎都睡在土坑上。不同于我國北方農村的火坑,而是填實的平整土坑,占去整個面積的一半或三分之二。墻壁上則建有敞開式的墻壁柜,有許多層,放置生活用品。
客廳墻壁上壁柜更有伊斯蘭建筑裝飾風格,多為拱形,大小不同的壁龕,數層不等。四周有維吾爾傳統的石膏花邊圖案。有的壁龕則是石膏樓空花紋圖案鑲嵌在整個壁龕上。石膏雕花呈蘭底白色花紋圖案,一眼望去就是一幅民族特色鮮明的雕刻藝術品。住宅和客廳墻壁上還掛有和田地毯。
大一點的庭院屋前一般有回廊、回廊立柱上雕刻有各種花卉圖案,回廊下有護欄條都是木匠旋制出來的,圓形粗細間隔長短不一的木質護欄?;乩壤镉型量?,鋪上花氈地毯,院內的葡萄架連架回廊,葡萄藤依架爬上回廊頂,是絕好的納涼好地方,果樹成蔭,環境幽雅。
高臺民居房連房,樓連樓,層層疊疊,面對幾乎沒有一點富余的空間,精明的維吾爾人仰望深邃的藍天,頓生奇思妙想,別具一格的“過街樓”、“半街樓”和“懸空樓”等空中樓閣排列的幽深神秘、四通八達、上下回轉,撐起了阿拉丁神話里的“天上街市”,著實是一件匪夷所思卻又真實存在的藝術杰作,成為千百年來令人拍案叫絕的獨特人居建筑景觀。
高臺民居被中外游客譽為“維吾爾族活的民俗博物館”,是喀什這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所在。高臺民居既是維吾爾族傳統手工藝制作的絕佳場所,也是維吾爾族美化環境、雕刻與繪畫藝術的殿堂。
一座廢棄的“城堡”,一種文明的活化石,高臺人守著世代而居的土屋,恪守著上千年的傳統習俗。走遍了這些未知的神秘地域,親身感受56個民族絢爛多姿的建筑文化和民俗風情,用探索和包容的心去擁抱世界。